‘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只不过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脍炙人口的描写父母子女关系的语录,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目送》里画龙点晴的段落,之前恕老身学而不精,凡事不愿深究,一直没有追根溯源找出龙应台的文章认真读读,直到今天遇见了这家咖啡厅,遇见了书架子上面的这本《龙应台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著名的情感散文《目送》。
读后顿觉好文章都是信手拈来,又是厚积薄发的,一向写散文都是信马由缰的,不甚讲究,前不久在简书里创建了个散文专题,收录文章以及审核过程中深感散文写作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实在应该有个范文可以参考,今天遇见了龙应台的《目送》,便推荐此文为初学散文写作者的范文吧,希望可以与大家切磋。
首先,《目送》这篇散文整体上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儿子,第二部分写‘我’与父亲,两个部分则用目送背影这一条主线联系起来,并且运用了一段散文中很罕见的写作手法对目送这一主题进行强调,即将本文开头引用的那一段落分别在关于‘我’对儿子的目送结语处和‘我’对父亲的目送结语处,也是全文的结束句,这一不寻常的写作手法的运用,不仅仅是起了强调主题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将整篇文章的打动人心之旋律推向高峰,令人久久回味,乃至过目不忘,堪称神来之笔。
下面再分析一下《目送》的具体结构安排。即第一部分‘我’与儿子的目送和第二部分‘我’与父亲的目送。
来看一下第一部分‘我’与儿子的目送的结构安排。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写了关于儿子的三个成长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小学,第二阶段是十六岁时到美国做交换生,第三阶段是二十一岁上了大学的片段故事。文笔简洁,故事围绕目送背影来展开,在与第二部分‘我’与父亲的目送之间用一句话予以过渡,作者笔峰一转,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一句承上启下,儿子的背影作者只能目送,深感寂寥了,因为儿子的内在世界虽然和‘我’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只能面对其背影目送,却走不进去,而‘我’之与父亲也有同样的感触良多,那就是也只能目送其渐行渐远的背影,直到‘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人生之落寞莫过于此了。
《目送》的第二部分也写了三个故事片段,第一个故事是‘我’博士毕业后回台湾教书报到的第一天,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相送,第二个故事是父亲病重,‘我’去医院看望,第三个故事是父亲病逝火葬。这三个故事片段都与目送的主题相关,又与背影相联,全文在最后那一著名的段落中落幕。
龙应台这篇文章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极具画面感,跳跃而不混乱,凝聚了人生哲思的精华,令读者受益匪浅,作为码字写文一族,这篇散文值得推崇。
龙应台《目送》,初学散文写作者的绝好范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