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说:“凡人之常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掸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劳动不是人的本能,而吃穿才是人的本能。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劳作,为了提高生存的质量,人从事着更高级的劳作。正是这种更高级的劳作,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劳动,人总是想从最少的劳动中获得最多的收获,于是把智慧引入到劳动中去,发明了机器和电子技术。
现代人的劳动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体力劳动强度越来越小,而脑力劳动强度越来越大,现代人可以用很少的体力,很少的时间去做古人要花很多体力,很多时间才能做的事。现代技术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现代技术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增强了人的享受程度,但不管现代技术如何先进,劳动仍然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只不过劳动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表现成以更高级的智慧或技术去从事劳动。所以劳动的形式不同,但劳动始终存在,因此关于劳动的道理也是一致的。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应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这就是自食其力,勤劳仍然是人的最基本的美德。
古代的圣君贤相,像商汤的“昧旦丕显”,文王的“日昃不遑”,周公的“夜以继日,坐以待旦",都是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
《天逸》一文,推绎出这样的结论:勤劳则长寿,安逸则夭亡,历来没有例外。为一身计,就必须操司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就必须不顾个人饥饿劳苦,一人没吃饱,就是自己的过错。大禹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都是对自己俭朴,对人民勤劳。荀子喜欢称赞大禹、墨翟,就是因为他们勤劳。
古往今来,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吃苦耐劳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沒有不被世人所称颂的。那些一无所长的人,不惯劳作的人,都被世人所唾弃,或者饿死或者冻死。
所以,古人有如下结总:
勤者寿,逸者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鬼神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可劳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