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邀请孩子来到他们身边,带他们领略风景,接触人文。耳听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目睹人世间最美的风景;感受世上千万种情感;而非借“为你好”之名,剥夺他们的探索的天性!
清华北大不是目标是阶段
清晨趁着天气好,带着小可乐在我们新搬的小区里面转转,本想给小可乐找找同龄人,认识一下20后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不过也挺幸运,顺便遇上了一位正在带着一周多宝宝的月嫂,我们简单交流了一下育儿经验。
很庆幸,我目前的育儿观念和现在人们口中说的“科学养娃”理论不谋而合,并且经过实践初见成效。我内心暗暗自喜,但脑海中突然涌入一句之前有个大姐的一句话“你们年轻人不要总讲究科学养娃,养不好,按照以前的养法挺好!”
这句话,让我心生疑虑,让我思考良久,终于决定把自己的对于“科学养娃的内涵”的想法写清楚。
科学二字顾名思义,是需要了解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科学就是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依据事物的特性和发展规律。“科学养娃”是在告诉抚养人孩子的天性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怎样做才能预防情况的发生?
而我们现在口中比较排斥的“老经验”绝大部分是根据抚养人的感受。
举个例子,就拿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说“二抬三翻七坐八爬九站周岁走”这是人体发展的进化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些发展是必须要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才是他个人的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进行下一阶段的升级。
正如小可乐翻身一样,他是快5个月才完成双面翻身的,3个多月时候只能翻一遍,当时我很着急。害怕他和正常的宝宝不一样。后来看了一些育儿书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就拿了一个玩具每天慢慢地帮助他从一边到另一边的翻身,有时候累了他自己就休息一下,我在一旁加油打气。因为我相信他最终会自己完成翻身的动作,只是早晚。现在刚刚六个月的他,翻身的动作完成的很溜,我感觉最近他想坐起来,但是没有力气,所以我每天就让他趴在垫子上自己玩,有人建议人为地每天给他坐一段时间,我也尝试可好几次,但时每一次都是战战兢兢,后来想想还是让他们自己成长吧。
从俯卧到坐,其实练得是腰部的力量以及手臂的力量,如果人为的干预直接就让他靠坐,这两项力量就没有得到锻炼。我不清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只是说没有他自己琢磨独坐来的自然。这只是我的想法。
科学养娃,养的是孩子的天性!
人,生而为人,需要的是社交,对世界的探索,对大自然的好奇,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自己的认识。所以,我们口中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说的其实是“孩子在无时无刻的探索”
他第一次来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没有见过,“好奇心”是人类的原始情感,所以需要我们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保证他安全的情况下,带他玩的有质量,带他玩的有情感!
为什么最近几年的“科学养娃”理论铺天盖地?是以前的“老经验”养的不好吗?
现在更多讲究的是在确保人口数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提升人口的质量。什么是质量?就是孩子的软实力,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的确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软实力到底是什么?是学习那些钢琴?画画?还是奥数?
软实力在我看来应该是他们的思维力,共情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其中自理能力应该是基础)
所以不得不说,为什么90后大部分人都不会做家务,自我为中心,说到底主要是家长把我们保护的太好了,家庭有独生子女的家里都特别小心呵护;反而70后80后以前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的不用担心他们的自理能力,因为父母管不过来只能自己动手,父母也不用担心他们的社交,因为他们有同龄的伙伴;少数“高知”思想的家庭会注重孩子的软实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可以看看通常考上清华北大而且是高分录取的,恰恰不是因为学习好,而是“玩的好”,他们的父母注重和孩子的亲子时间,和他们聊天,陪他们出门看世界。帮他们打开更大的人生格局!
科学养娃讲究的是大范围保护孩子,而小范围的解放天性。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间屋子,从外面看,一座楼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房子里面,你想怎么装潢折腾都行,只要不伤其房屋主体就行。
我们作为监护人更多的是教会孩子辨别安全隐患,而不是一到有危险的地方二话不说就把他抱走,需要告诉他,为什么大家都远离“火,电,坑,水”等些贴有安全标识的东西。
我想作为监护人应该意义就在于,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他认识更加有趣的事情,除了保护我们能看见的健康,也要保护我们看不见的心理感受以及人类天生的专注力等等。
我想这应该就是和老经验的区别
科学养娃更加系统化地诠释了“老经验”的原理,以及用我们目前能够接受到的认知信息去解释更多未发生的现象。
在养娃的路上,我一路摸索,有时候很累,也会偷懒看会电视让小可乐在一旁玩耍,我现在也不会焦虑了。因为我知道,他会理解我,他会喜欢看到一个每天都开心的妈妈而不是一脸愁容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