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社会中现有的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建筑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想象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将建筑与我们人相结合的方法,增强建筑的实用性,体现建筑为人使用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社会氛围;人民情绪;精神活动;人类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涌现了一大批现代建筑,每一个建筑的样式各不相同但又各有特色。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建筑都应该是融合时代特色,彰显时代文化,体现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社会情况。建筑是给人使用的,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要符合人类的各种需求。
我的建筑——一个与我们相融合的建筑符合人类社会的氛围和人民的情绪
库哈斯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设计图纸刚刚出现的时候,在西方建筑圈引起了一场波澜。与他同籍的著名评论家Ian Buruma提出来自己的意见:北京是一个具有千百年的建筑历史传的统城市,中央电视台的设计十分惊人、与周边环境看起来完全不协调。库哈斯也知道,一个占地近20万平方米,200多米高的庞大建筑与周围肯定是突兀的,是西方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容得下的。库哈斯敢在背景这么做理由很简单,利用了北京政府“权钱”交集的好机会,所以才敢设计这么一个庞大的、突兀的中央电视台。
我的建筑——一个与我们相融合的建筑另外一个也是北京的建筑——国家大剧院。它的外形好似一个蛋在水中一样,同样也是与周围的北京传统建筑不和谐。意大利建筑师这样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如何把大剧院与北京的整体建筑风格相结合、和北京的人文传统相协调,却没想的被一个造型奇怪的“水煮蛋”中标了。是的,没有猜到是一个与周围毫不相干的建筑成了大剧院,如果早知道中国人现在的情绪与他的传统情绪分道扬镳的话也许会有更奇怪的大剧院。
我的建筑——一个与我们相融合的建筑其实建筑师只是构建城市面貌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之前设计者有很多东西要做,有很多东西决定了建筑的长相。一时当时的社会氛围,还有就是当时人民情绪——人民的情绪与历史不可分割,与传统不能隔断联系。譬如说他们正好在反叛之前的所有东西,或者他们在追寻他们失去或者是没有过的东西。这些氛围和情绪就决定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就有可能决定了造出什么样的东西。社会氛围和人民情绪可以运作让这个那些集体记忆要被张扬,哪些历史要被隐藏;它可以决定大灾之后的纪念碑是表扬救灾英雄还是要悼念难者。所以说建筑设计者的才气的发挥都是在符合社会氛围和人民情绪的网格下限制进行的。设计出来的东西必须符合它的氛围与情绪否则无法就建设。
符合人的精神活动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用还要满足人的某些需求,譬如精神活动需求。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精神活动需求,但生在同一个社会制度下的人的需求大同小异。
我的建筑——一个与我们相融合的建筑1937年12月13日日军在南京烧杀强虐达六周之久,死亡了三十万人。人们想要悼亡这三十万人,想要纪念这三十万人,1983年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就开始筹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馆的设计师说:要通过纪念馆的创作,创作出一个环境让前来吊唁的生者随之悲愤,为之控诉,决不允许复活日本帝国主义;要加倍努力的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保卫我们神圣的祖国,让死难同胞得以安息。面对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人民的精神是不安的,是需要安慰,幸存者需要一个地方来安放自己的情绪。设计者在设计前期设计时就应该充分了解人们对大屠杀纪念馆的感受。譬如他们是要表达自己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恨还是要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沉痛哀悼。譬如他们是要让这段历史辉煌还是彻底擦掉。人的这些精神需求就可以影响设计者的设计方向,也可以要求建筑承载哪些东西,把哪些东西放大。所以最后纪念馆馆的外型设计为一个三角形,像一把军刀,象征日本在华的滔天罪行;纪念馆的外立面的断层旨在告诉人们这种杀戮行为所留下的伤痕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造型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精神需求。来到纪念馆的人都认识到了和平的重要,都替死者感到愤怒,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一段记忆。由此可见一个符合人的精神需求的建筑才能产生共鸣。
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
我的建筑——一个与我们相融合的建筑 我的建筑——一个与我们相融合的建筑我国最原始的建筑是西安半坡村的巢居形式,可以简单的遮风挡雨。然后封建制度出现有了文字也发现了比较像样的宫殿建筑,然后再发展到古代都城有了一定的规格,开始修长城抵御外敌、维护王朝统治,接着造宫殿通过繁华的宫殿显露出自己的高贵地位,再往后建筑发展更复杂,但始终都顺应了人类发展的需要:从简单的遮风挡雨到满足基本居住再到住好的需求。随着制度改革和社会变迁发生变化建筑物不再一味地追求辉煌而是更讲究好用,也不用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度建造东西而是建造自己喜欢的东西。制度改革、社会变迁以及等级制度消失不代表着发展的倒退,因为人的发展已经到了另外一个层次——追求建筑的环保、绿色、和谐。这也就意味着设计师要去思考建的东西的用途,譬如说是要建住人的居民楼还是储藏物品的仓库。建造居民楼要用什么材料更环保、更绿色,要如何合理利用光照、风才有利于居民的健康。若是建造储藏物品的仓库那么它是是放什么物品的,对温度、湿度有没有要求,这些东西都是建筑师要考虑的,也决定了最终建筑的长相。在地上的建筑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被需要。
其实,所谓最理想的建筑不是在于最后表露出来的东西,而是经过许多次研究、探讨、碰撞形成的一个共识。这个由共识而长出来的建筑才正真有可能涵盖这个社会最深沉的情感和最真挚的集体记忆,才真正有可能是我们需要的那个建筑。只有在符合人类社会氛围和情绪、符合人的精神活动需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土壤上“长”出来的东西才是我心中最好的建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