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尽归虚无

作者: 小小闷骚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00:54 被阅读213次

    《心经》二百六十字,说的无非一个“空”字。

    《道德经》三千言,说的不过一个“无”字。

    世界的本源,应当是一片虚无。

    正如庄子的《齐物论》中说:”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世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因分别心起而有分别,又因心怀偏见而有好坏对错。这是一个道不断亏损的过程。

    人出生的那一刻,本没有名字。后来,为了便于称呼,人才被赋予了名字。再然后,为了便于区分,每个人的名字,又有所不同。到了最后,每个人又因为自己的品味不同,对不同的名字有了不同的喜恶。

    是非对错,是人站在不同立场上对客观分别产生的主观态度。庄子的《齐物论》中有说,儒墨之争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说到底乃是立场不同而已。

    但如果一个人,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呢?

    他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因为立场不同,也会有所不同,却并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

    那么什么又是不同?万物的不同相伴相生,是依赖一定的客观标准,对事物做出的一种划分。正如同《道德经》第二章中所说:“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而这个标准,却又是因人而异。标准不同,划分也不同。如此看来,其实所谓事物的分别,倒也没什么不同。

    生与死有什么不同吗?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

    为何生也是一种苦?活着本应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情。

    你可以在春天里听桃花开的声音,也可以在石桥边柳树下看薄薄的蝉翼扇动初夏的晚风;你可以看凄冷深秋里却炙热宛若骄阳的漫山嫣红,也可以在寒冬腊月看鹅毛大雪飘落掌心,融化在幽浮梅香之中。你也可以追逐着先人的脚步,去印证那些只存在于字里行间,诗词歌赋之中的绮丽美景。看长江波涛,如万马奔腾,奔流入海,方知什么是“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苍茫大漠,黄沙深处,看炙热的夕阳落下西山,始知何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登高楼台,凭栏而望,远眺苍岱,终于领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妙句何来。

    死,对于自己来说,有时候是一种解脱,然而它所带来的痛苦,却更多地压在了活人身上。正因为你活着,你才有资格去感伤父母的老去,去难过亲人的病痛,去痛惜知己的离世,去承受怨恨的妒火,去忍受爱人的别离,去填充永远填不满的欲望。唯有活着,你才有资格去承受痛苦。

    相反地,死了反而就什么也没了。

    痛苦与喜乐总是相伴相生。因为有痛苦,才会有喜乐,因为有喜乐,才会有痛苦。这就是活着。而死亡,虽然没有痛苦,却也没有喜乐。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痛苦?

    所以,生与死,同为人生八苦,并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我们逐渐领悟到,这世上,本没有对错之分,更没有所谓不同。

    有的,只是个人的选择。

    什么是个人的选择?

    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焦果:心情好沉重
        小小闷骚:@焦果 是啊,但是死了也什么都没有了。不管生与死,其实都是好好坏坏。
        焦果:@焦果 死的人解脱了,却苦了活着的人
        小小闷骚:@焦果 为何?

      本文标题:世间万物,尽归虚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yvf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