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06003/ad80c3a3e7ece59b.jpg)
按照计划,今年要多读书,并且争取每一本都写点读后感(这是纯粹个人的东西,只是为了不让读书时的感悟和收获——哪怕只是一点点——转瞬即逝)。
塞壬的《奔跑者》是寒假在老家所读。当时未带纸质书回家。于是,只得在手机上读电子书。总共花了七个多小时读完,但是前后拉扯了十几天。也难怪,山里这部大自然之书总是特别吸引我,而我,在城里宅家太久太久,也颇想放纵自己一把。
书读完后又放下了一段时间,一直未写读后感。这是一部散文集,算是我的“专业阅读”,跟“个人成长”关系不密切。作为专业阅读书籍,我更多的是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理解。从这方面来说,它给我的启发很大。一是题材上的启发,作者在湖北和东莞两个地域之间切换自如,且呈现不同的气质,仿佛让我找到了故乡和广州之间的一种平衡点。同时,作者对所在城市的融入,深深打动了我。二是写作方法上的启发,生活在,写作就在。这种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和生活同步的写作方法,极大开阔了我的写作视界,让我明白,处处皆文章,处处都是好文章。同时,作品大量鲜活的细节、电影镜头般的心理、贴切的极具个人特色的修辞,时时让我感到惊喜和心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2306003/9335542fce8f10bc.jpeg)
为了更好地写作这点小感想,我又上网查询到了一篇《羊城晚报》对塞壬的采访。这是在作者发表《无尘车间》引起颇大反响之后进行的采访。这是一篇很棒的采访稿,短短几个问题,谈到了写作与情感、写作与金钱、写作与滤镜(现实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写作与视角突破等重要的问题。于我而言,均有启发和收获。
其中有一个关于写作训练的问题,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和无形的鞭策。其问题是:“(深入无尘车间)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你积累了如此丰富的素材,这么多细节是怎么记下来的,又如何转化为文学语言呢?”
塞壬回答:平时会训练自己的。我跟郑小琼是多年好友,经常交流写作经验。像郑小琼写日落的诗,会面对同一个场景写十几首,从不同的视角去创作。我有时候出门,去银行排队,回来我就会把排队的场景写下来,都有哪些人,穿的什么衣服,什么神态等,在两三百字的篇幅里写清楚。
我就像被人在头上敲了一棒子。原来大咖都是这般努力训练的。可见,写作是要下点苦功夫的。道理早已知道,比如福楼拜训练莫泊桑,托尔斯泰勤记笔记,麦家被拒稿17次等等,故事烂熟于心,却并未转化为行动力。想太多天赋不天赋的问题,其实就是懒惰。勤奋不够,我又有什么资格来评判所谓的天赋和才华?
![](https://img.haomeiwen.com/i2306003/a431cb9b18333cc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