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漫说中国教育(三):教育惯性(上)》中谈到了,教育惯性的含义和我国四大亟待变革的教育惯性。回顾如下:
教育惯性,就是教育保持固有状态并延续不变的性质。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教育的体量越大,教育惯性就越大;第二,如果没有阻抗力,它就会永远保持固定不变的状态一直延续下去。四大教育惯性毒瘤是:应试教育、超前教育、反传统文化教育和文理分科教育。
其实,教育惯性何其多也。所以有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是教育惯性的某种延续。正所谓,没有无根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惯性未必都不好。教育惯性是一个中性词,好的教育传统的延续是一种教育惯性、教育对文化的传统功能正是教育惯性之体现。差的教育传统的延续,如前述四大毒瘤也是一种教育惯性。
教育惯性其实是很复杂的教育现象。它是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体现。教育惯性可能起初是好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发展诉求的,教育惯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延续,促进了人的发展。但是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教育惯性就可能变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阻碍。这时教育惯性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应该改革或者废止了。
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于物理运动现象。物体是客观存在的, 外界的强大力量可以让其从运动变为静止,终止前进,而人,教育现象则不然,一切制度的、行为的停止都无法阻止观念和精神的延续。正如那句话所言:你可以夺走我的人,但是无法夺走我都心。这是教育惯性与物理惯性相比,最特殊的地方。
由此观之,教育惯性最本质的是精神和观念的延续。一切制度、行为、物质都是这种精神的外化。外化的东西尽毁,无法改变精神的延续,因此教育惯性的终止终究要着眼于观念打破。只有打破精神和观念的坚冰,教育惯性才能真正停止或转向。
对于那些保持正常、促进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健康运行的教育惯性,我们应该继续让它保持下去,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一把劲儿,让这种惯性延续得更久远。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华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统,通过教育的惯性绵绵不绝地塑造着我们,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共同文化心理、共同的思维方式,我们一样谦和、一样友善、一样具有吃苦耐劳、勤奋智慧的品性。这种教育惯性还在健康、积极地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对于那些出现异常、阻碍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不健康运行的教育惯性,我们应该坚决予以改革,哪怕困难重重。我国的教育改革从未停止过,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改变那些充满毒瘤的教育惯性。我们从行为上、制度上、物质上着手,也从精神上对症,数管其下,就是希望以强大的改革力量,有朝一日阻断已脱离轨道的教育惯性的精神力量,让教育重归正常轨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