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fb885dc684e5c3a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c0e0bfe9326b26f7.jpg)
先来一首诗权作“谜面”,读读猜猜,看看作者在写什么: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
毋庸否认,诗确有一抹色情意味,其中的“黄花”很容易令人想起“黄花闺女”,即将出阁的女子,“丝”呢在古典诗歌里经常指向谐音的“思”,即男女情思。“虚瘦得来成一捻”则会想起“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古代细腰美人。一捻,一点点,可捻在手指间。形容小或纤细。宋 刘过《清平乐·赠妓》词:“忔憎憎地,一捻儿年纪,待道瘦来肥不是,宜著淡黄衫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千般风韵,一捻儿年纪,多宜!多宜!”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饿得那楚宫女腰肢一捻香。”明朱权《荆钗记·遐契》:“思忆多娇,想他十指纤纤一捻腰。” 最后一句那就更不用说了,尚未及面,脂香幽幽已入鼻腔。
哈哈,也未免太自作多情了吧,心底深处的色心思作怪了吧。告诉你,这首诗的标题为《咏丝瓜》,作者系宋代诗人赵梅隐。
其实怨不得读者,要说色情意味,首先作者赋予其中了不是。嗯,也是,要说这位赵梅隐,虽是千余年前的古人,也是位男性嘛。自古至今男人的那点小九九都一样。
好了,回到现实。敝乡方言里“丝”“死”不分,初中时的一个数学老师训斥差生:“你这脑袋简直就是一棵死瓜。”
实际丝瓜的瓤一点儿不“死”,而呈上述诗里的“虚瘦”,准确表述叫“丝瓜络”,即网状纤维。夏季青涩时取之可为菜蔬,秋季完全成熟后可取出丝瓜络,代替海绵用作洗刷灶具及家具,非常好使,尤其擅去油腻。
但如果说这就是丝瓜的全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丝瓜最大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观赏性,也就是俗语里的看相,堪为娱人眼球,赏心悦目。如果你家有一座小院,那最好不过,清明过罢,谷雨前后,你可以随意在院落的一角,坑埋下几粒籽,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你就会发现有嫩黄的丝瓜芽怯生生头顶着黑色的壳从泥土中冒出,开始时有试探的意味,风一吹还有些微微摇晃。 第二天再来看它时,黑色的帽子早已扔掉一边,两瓣之间已经露出欣喜的粉嘟嘟小芽,仿佛婴儿的娇嫩脸庞。再一夜过后,碧绿的叶子就左右交替着疯狂生长了。此后非丝瓜秧子愈加肆无忌惮,越爬越快,拼命往高处蹿,伴随着还有蔓和卷须的长出。这时就需要给他搭个架子,栽三四根闲桩,之间用废旧电线绳攀扯而成,只要丝瓜的藤爬上去,它就会紧紧地缠绕着,奋力地变成一架绿色的廊檐,外加篱边的恣意攀附。炎热夏天里,你可以置一把躺椅在丝瓜架下,翡翠的丝瓜随意垂下,一抬手便可触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黄花绿叶,幽香闲趣,凉风习习,醉意沉沉,真是说不尽的惬意。
因为这份雅意,带着泥土芬芳的丝瓜也攀入大雅之堂,成了古今画家们所共同追逐的题材。远的不说,近点的齐白石就画了不知多少丝瓜,齐白石的弟子娄师白也是画丝瓜的高手。老年大学绘画班里的丝瓜“高手”那就更多了。哈哈,人人都有一份丝瓜情怀。这也难怪,“菜园里面一堵墙,苦瓜丝瓜种两厢;郎吃苦瓜苦思妹,妹吃丝瓜思念郎”,丝瓜丝瓜,就是丝丝挂念嘛,有一份爱的情缘在其中的。
除了吃用以及画作题材之外,用丝瓜熬制的水洗脸或化妆,能护颜养肤,消除斑块,令肌肤洁白、细嫩,于是就有了个“美人水”的雅称。将丝瓜藤从根处剪断,插入瓶中,沥出水液此之谓“天罗水”,据传佛祖释迦牟尼就用此丝瓜水供众僧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用。瞧瞧,清净淡雅的丝瓜又飘然出尘,具备佛性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bbd39baa1a6e114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50d4a33c1336526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