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傣族贝叶经书,囊括了傣族文化的特点和精萃,但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像族而言,仍须从有关傣族传承文化(民俗)的角度来探讨研究贝叶文化发展的过程。通过研究传承的物质文化,印证它与精神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通过与古代“百越”民族有关的文化特征进行比较,如傣族的干栏、文身、金齿,昆虫食品、樟华布与服饰等等。
贝叶风韵1.干栏与贺新房
干栏,是指房屋建筑在以木或竹柱构成底袈之上.高出地面的房屋。这是我国南方许多民族居住的-一种建筑,最早见于史书记载:《数书3卷-O一“依树积术,以居其上,名日干栏”。《岭外代客》卷四“结棚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
贝叶风韵我国干栏式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孵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发现有干栏式建筑,研究者认为。于栏建筑是起源于百越先民,但今天这种千栏式建筑,早已在长江流城消失。明钱左训《百夷传》记载,“公屏与民居无异,虽宜慰府亦楼房数|而已。制甚娜狠,以草覆之,无陶瓦之敞,头目小厌,皆以竹为楼,如儿戏状”。云南志略:“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频江”。文中所提到“竹楼”或“楼房”,现今在西双版纳、德宏瑞钢等地,傣族仍以干栏为家,它是“百越”文化的遗留,但又不是傣族所独有,如有傣族属间语支的壮、侗、布依等民族,以及不同语文的瓦、布朗、德昂、景颇等民族也普遍居住于干栏中。
贝叶风韵它说明了相同地域里不同民族相互之间文化交流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云南俟族居住干栏的历史,尚可从出上文物中找到佐证,云南江川、晋宁等地均有干栏建筑模型出上,最为典型要属晋宁石赛山出土铜饰“人物屋宇偻花铜饰物”,整个建筑为“干栏”式。这完全听以说明古滇人时的干栏与今天像族干栏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为傣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干栏式竹楼里,从而形成了许多与竹楼有关的斗俗,其中以贺新房的仪式最为隆重,傣族素以助人为乐著称。如果村寨中有人家盖新竹楼,不需主人邀约,全寨老小都会山来帮忙。当新竹楼落成,为答谢亲友的帮助,要举行贺新房仪式。
贝叶风韵仪式请桌中的老人主持,按照傣族古习,最先上楼的是-一个拾着牛头的小伙f,人们尾随其后边唱祝福歌,要求每唱完一段歌才能登上-阶楼梯。姑娘们手中拿莽盛满清水的盆子,簇拥东楼梯两边。向上楼小伙子波水,但这不像泼水节那样的相互泼水,小伙子只能硬着头皮让水泼。紧接者山众人把土人家什、农具等搬入新房,请一位年长者将煮饭用的三角架,安置在新火塘上并燃点火塘火,以示对主人的祝福。凡参加贺新房的亲友都要送一点礼品给主人。礼品虽小但有讲究。有的人家送活鸡,傣族认为鸡的两条里象征两根柱子,柱子越多,竹楼也越牢固。有人送申核榔,因为槟鄉越嚼越有味道,象征着主人口子越过越美好。还有的送来-支沽白的棉线,用白线可将本人的福气和竹楼拴在一起,象征主人家吉祥如意、健康长寿。贺新房的宴会开始,人们边喝老米酒,边唱贺新房歌。按像族古规,贺新房一定请歌手来助兴,要唱的歌有两种内容:种传统贺新房歌, 共有十二首歌,歌词内容非常丰富:从盖竹楼的由来,怎佯选收材料,贺新房的由来以及对主人的祝福,每一首歌不仅是一种音乐的享受,同时也是在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当竹楼里传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时,这是一种印兴编唱祝福歌,许多人都会无拘束地唱起来。歌于演唱时,由一个歌手吹起僚族乐器竹必,另个歌于打开扇子,遮住半个脸,歌声婉转,把整个贺新房的气氛推向高潮,歌卢通宵达且、
2. 文身、黑齿与金齿
云南傣族白古至今都有文身习俗。
贝叶风韵文身是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百越的共同文化特征。古文献记载: (墨子。公盂)日: “越王句,剪发文身。”(汉书。严助传):“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百夷传》日:“官民皆髡首黥足。有不髡者,则酋长杀之,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日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另从云南晋宁石寨山山土镇鼓上刻划着一一个骑士,头饰羽毛,身披大麾,手戴玉镯,裸露的右腿上文刺着一条小蛇,这是“绣脚”的实证。在(镇越县志》中记载更为详实:“楚人间文身,..胸、背、额际、臂、腋,腹、脐各处,以针刺种种花纹,形象若虎豹鹿蛇,若金塔花卉,亦有刺符咒经文、格言及几何图案者,然后涅之以丹青,贵族用赤红色,平民一概用青黑色,否则妇女辈笑之,以故无老幼,无不身首彰然者。”
贝叶风韵《西南夷风土记8“男子皆黥其下体成文,以别贵贱,部夷黥至腿,目把黥至腰,上官黥其乳”。从占文献记载,不难看出,傣族男子盛行文身的历史,以及与文身相关的习俗。但有一点特别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什么“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类也”,这样,谁不文身的话,是没有资格做男人的。难怪,过去在保族男子中是找不到不文身的,在傣族心目中,文身是勇敢的象征,男子美的表现,所以,直到今天男子文身之习仍较普遍。
贝叶风韵但是傣族为何要文身的根源,如仅仅是为了美,这样的解释,难免显得不够。我们不妨从流传的故事中,找出文身由来的蛛丝马迹。相传:“在世界上没有太阳的时候,傣族村寨靠颗挂在菩提树上的明珠照明。一天,明珠被魔鬼愉走了,从此,傣家人失去了光明,有个叫宛纳帕的小伙子,自告奋勇子明珠。他为了不迷失方向,用路边一和树流出的黑浆,画在身上做记号,但经日晒雨淋,画在手臂上的记号不见了,为了保存记号,最后他用硬刺醮岩黑浆做记号,不久他的全身几乎刺满了各种花纹记号。当他来到天边.魔鬼见到全身州满化纹的勇士,取得丢下明珠逃跑,宛纳帕除掉魔鬼夺回明珠,重新将明珠挂在菁提树上,又给傣家带来光明。他与世长辞了,傣家人为了纪念寻回光明的勇士,效仿宛纳帕身上刺有的花纹图案,从此,傣族男了就有了文身的习俗。这段动人传说无独有惧,恰好与《汉书地理志》”文(纹)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两者之间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说明百越民族间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所说避蛟龙是出于对原始圈腾的敬畏,通过故事的折射,是否可以认为傣族文身同样也是出于原始宗教信仰,当然出于对英雄的崇拜而效仿文身,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贝叶风韵傣族历史上黑齿、金齿之风极盛,唐时史书曾以黑齿、金齿为族名的记载,它与文身一样也是反映傣族先民的审美观。黑齿的形成,有人认为是用染齿之法。实际黑齿是因嚼槟榔而成,其原料为芦子、石炭、草烟、沙枝四种东西放入口中混合嚼后,口内呈紫红色汁吐出,瞻后会产生提神醒脑之作用,日久天长,牙齿呈黑紫色,此系黑齿之由来。据说嚼槟榔后形成黑齿对防蛀牙有一定作用,这也可能是傣族喜黑齿原因之一吧。金齿是以金银做牙套。尤其受到青年男女的钟爱。这从另一一侧面反映唐时傣族已进人金属犁耕的农业,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3.傣族美食一昆虫、山珍
傣族饮食习惯仍沿袭“百越”喜食异物的古习。明谢登制《五杂俎物部》说,“南人口食,可谓不择之甚。岭南蚊卵,蚺蛇,皆为珍膳:水鸡、虾蟆,其类: 天下殆无不可食之物。”《西南夷风土记》:“昆虫、蚱蜢、蜗蜒之类,夷人皆生啖,方解烦热。”《白夷传》“其饮食之异者:鰍,鳝,蛇、鼠、蜻蜓、獭、蚁、蝉、蜗、蚁、蛙、土蜂之类以为食”,《滇海虞衡志)“夷人炙带蛹小蜂窝,以为珍品”。
贝叶风韵由于亚热带独特的自然环境,无数昆虫成为傣族的美味佳肴。以独特的原料和古老烹调方法,形成了具有浓厚傣族风味的昆虫佳肴,其特点概括起来是:酸、辣、香,制作方法为烤、剁(生),腌、蒸等四种方法。
现简要介绍几道傣族昆虫佳肴及烹饪方法:黄蚂卵:从蚁穴中取出,用清水淘洗干净晾干,可与鸡蛋炒吃。另一种用醋拌的凉食:蝉一一知了 是道佐酒佳肴,将蝉去掉翅、足先入锅中烧烤,后用油炒食,其味香脆。西双版纳有道名菜一知了背肉馅,做好肉馅,去知了翅膀和脚后,用刀划开知了背,将肉馅塞入知了体内用细蔑丝扎好,入油锅煎黄即可食。花蜘蛛:其味不亚烤肉,这种黄黑相间、有花斑结黄网的花蜘蛛,大小有拇指大,置于火中烧去肢脚,蜕去一层皮后,放少许盐,夹在米饭团中食用。傣乡盛产竹子,竹虫特别多,人们将被竹虫钻蛀过的竹子破开后即可得竹虫蛹,将竹虫蛹剁细,加上炒米粉和佐料,以生菜沾食。另还可用沸水略汆后捞起食油煎食,或放入鸡蛋做成荷包蛋。最简单方法是将竹蛹用文火焙干,香脆可口,是佐酒菜。在西双版纳有一种叫“咩”的竹虫,全身纯白,因其体内有较多脂肪,炸后显得松脆,吃起来还有一股奶油香味。最古老的吃法是,先用盐水浸泡后,油煎拌醋而食。生长在江边沙士中,呈黄色蛹体,人称之为沙蛆,其营养价值极高,被傣族视为有益的大补品,是待佳宾的美味,食法是用油煎食。
贝叶风韵傣族烧烤——山珍。当今饮食文化中,烧烤之风。风摩全国,新疆肉串、北京烤鸭、但所用原料均系家畜和家禽,而西双版纳烤竹鼠和烤刺猬酸肉却不能不令美食家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竹鼠是该地所特有,窝喜在竹篷下,以食竹根为主,要比般鼠大得多,重约1公斤左右,肉肥美。将竹鼠破肚去头,洗净抹上适量成盐,用竹片央起置火炭上烘烤,烤个六成熟后,用舂棒用力将竹鼠肉锤成肉糜后,将佐料葱,蒜,姜、青辣子、完全均成细末与竹鼠肉揉拌均匀后,摊成肉饼状,外用鲜香茅草包裹好后,用竹片夹起置火炭上烤熟,竹鼠肉质鲜嫩,入口有香茅草清香味,回昧无穷,是一道西双版纳的山珍佳肴。
刺猬酸肉:将刺猬肉清洗干净,切成条块状,用蒜术、辣椒、花椒面、盐和糯米饭加酒,用手揉拌后,装入瓦罐内压紧封口,半月后,即可开罐,将腌好的刺猬酸肉放火炭烘烤,肉呈深黄色即可,肉嫩香脆、滋昧酸甜别有风味。
贝叶风韵此外,因为傣族喜食生食、凉拌,所以非常讲究佐料调味。傣族调料——“南味” ,系用生鱼、虾、螃蟹等放在竹简中捣烂后并加蕃茄、辣椒、盐等腌制而成。从傣族喜食昆虫美食和山珍异物的习俗,亦可说明其与“百越”先民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4. 傣族服饰 —— 樟华布与傣锦
每个民族的服饰,除了要适应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审美情趣以外,同时它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发展情况,傣族服饰,尤以妇女服饰美观,朴实、得体,简洁大方闻名于世,有关俸族服饰不乏于文献记载:《金书$名类》第四“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皆当顺为一等,以青布为通身祷,又斜披青布条。绣脚蛮衣以绯布,以青色为饰”。《百夷传》“妇人则维独醫于脑后,以白衣(布)妻之,不施脂势,身穿窄袖白布衫,皂布桶.裙....贵者以锦绣为桶裙”。从文献记载,展现了元明时期傣族贵族白姓的日常服饰与盛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傣族的纺织业已有相当的水平。专家认为:保族纺织的历史可以上湖至汉唐,而“绩巒华以为布”,则开创了惰个傣族纺织的传统”。《华阳国志》“梧桐木:其化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万尺。洁白不受污,俗名;桐花布”。桐花布的原料应是当地所产“婆罗子”。《蜜书》卷七日:“白银生城,柘南城、寻传、祁鲜以西,春蛮种并不养蚕,唯将婆罗树子破其壳,其中白如柳絮,纫为丝,织为方幅,裁之为笼段,男子妇女通服之。”婆罗树即今人通称为攀枝花,学名为木棉。据说,云南的木棉白东汉以后由该地区逐渐传入中原各省。
贝叶风韵傣锦是一种古老的傣族纺织飞艺,是傣族妇女的纺织工艺品。傣锦工艺始于西汉踞织机基础上逐步产生的”,启在傣族劳动妇女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傣族妇女利用简单的工具织出漂亮傣锦,是要在不断实际操作中改进,设计傺锦中一幅完整的图案需要用儿百根、儿千根的横绳在纹板上表示出来,倘若有一根横绳排错,就会使髌幅傣锦图案错乱。可见傣锦的设计与织成,浸透岩傣族妇女的辛劳和技巧。这种古老的傣锦工艺技艺,是研究自商股一直到西汉时期的纹织方法的宝贵资料9。傣锦按质跳可分为线锦和丝锦,织做方法相同,质地上经锦紧密,图案华丽,线锦质地松软,图案大方粗放。傣锦可织成简帕(拎包),简裙、技肩、被单以及做室内装饰品,其上乘之作,要推是做寺庙的傣锦,它由数t幅图案各异的块织锦组成的傣锦,长达十米左右,高高地悬在大殿之中,十分壮观,高雅庄重与金佛相互辉映。傣锦图案艺术生极商,内涵丰富,图案表现手法采用既浓缩概括又大胆夸张,构图讲究疏密有致,对称瑞庄,满而不繁,均匀平稳,表现出既是构图的需要,又富丁生活情趣。图案内容极广,有动、植物;和儿何纹图案以及民间传说等,由于俸族有卷自己的审美观。傣锦就像一首扦情诗呈现在人们面前。
贝叶风韵(以上内容全部来源于《中国地域丛书·滇云文化》,仅因本人喜欢又想与诸君分享,如有不当,烦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