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奔跑为职场赋能

作者: 法宁看商业 | 来源:发表于2017-09-21 21:13 被阅读0次

    跑步,对于乐在其中的我来说,是身与心的朝圣之旅;

    而职场,对于我这个尘世俗人来说,又仿佛是时刻要拼尽体力与脑力的修炼之场。

    我经常想,跑步,好比人生缩影,时而坎坷、时而坦途;职场,好比世间百味,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跑步与职场,是那么地相像,都让我深陷其中,乐此不疲地向前迈动脚步;

    二者又是那么地不同,一双跑鞋就把它们隔成了两个世界。一个宁静,不管操场还是公园,黎明还是傍晚,只要跑起来,都是自己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一个喧嚣,永远出不完的差、开不完的会、见不完的客户、写不完的方案······只要踏进去,就像棘轮一样,一刻不停地转动。

    我热爱跑步,我同样离不开职场,因为那里承载着我的事业、理想以及给家人美好生活的寄托。

    我喜欢通过奔跑时的遐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赋能;我更喜欢工作中的深度思考,为自己的人生不断加持。


    下面两点感悟,是我4年跑步和11年职场生涯的心得,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

    1、跑步中强化基础体能,职场上注重知识储备。

    我从2013年夏天开始跑步,起初只能连走带跑地挪动3km,后来可以持续奔跑5km······一年后的秋天,人生中第一次跑过10km。当我颤颤巍巍将手机APP的10km跑步截图发到朋友圈时,我激动得几乎泪流满面——我也能跑10km了,我也可以让菜鸟们膜拜了,我也可以自我标榜为一个跑者了。

    这种自我肯定的骄傲情绪一直持续了几个月,直到在一次培训授课中结识一位姓邢的军队转业干部。那是一个海滨城市,2天的培训课程很顺利,下课后很多学员都围着我请求加微信,其中就有老邢,自此成为微信好友。后来,每天总能在早上7点看到老邢的朋友圈更新,全部都是他跑步路线的轨迹截屏。他也是个跑者?好奇心怂恿我点开了他的朋友圈,然后一口鲜血喷在屏幕上——

    周一到周日,老邢雷打不动地一周五跑,每次跑量都有15-21公里左右,配速约6分钟/km。更有甚者,在一个周日的早上,他炫耀似的发了一个20km的跑步截图,只配了四个字:周末溜腿!

    我的世界崩塌了,你可想而知他的日常跑量带给我多大的挫败感。心里那种可以跑10km的洋洋自得,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让我激动万分的10km,只是别人的基础跑量。而这10km带给我的泪流满面,恰恰说明了我的基础体能不足。

    跑步如此,职场同样如此。一位担任某公司区域业务经理的朋友和我聊天,他说结合自己所在公司的管理方式和业绩考核办法,自己挠破头琢磨出了一个管理定律,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一吐为快:越是业绩完成好的公司,第二年公司下达的业绩指标越高。所以很多像他一样的区域业务负责人都在完成公司当年的业绩考核指标后,想方设法地将已经达成合作意向的业务押后到第二年再签约,以便降低公司预期,调低第二年完成任务的难度系数,谁都不想做那个被一直鞭打的快牛。他不无得意地说:这是不是一个公司业绩管理的漏洞?是不是一个管理学界还从未深入研究的领域和模型?我绞尽脑汁琢磨出来的东西,太了不起了!

    我冷眼看了他一会儿,然后说:你抽空请教一下度娘,看看“棘轮效应”的词条解释,顺便看一下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激励相容”。二三十年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已经就这个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然后,只看见他一脸尴尬地讪笑。我理解他的失落,因为他的绞尽脑汁,只是别人的基础学识。而这种费尽心机带来的精神愉悦,恰恰说明他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


    职场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像下面这张图:

    Ⅰ类:知识储备少、想得也少的职场“小白”。这类人通常胸无大志,工作能力也不突出,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缺乏清晰的路径规划,如果所在组织出现人员优化,小白通常首当其冲。

    Ⅱ类:知识储备足够多,但独立思考能力弱的“书呆子”。这类人通常拥有较为良好的教育背景,做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习惯人云亦云,“书呆子”一般不会被领导放在重要的岗位上。

    Ⅲ类:知识储备多、有自己独立想法的“大牛”。这是职场中真正的人才,他们有积累、善思考,遇到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大牛”往往是一个团队的主心骨,是组织灵魂。

    Ⅳ类:知识储备少、但想得很多的“妄人”。前文中提到我的10km和那位朋友的思考即是此类人群的典型特征,这个群体往往有激情、有想法,同时自视甚高,但由于知识欠缺、经验不够、基础薄弱,往往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局。“妄人”是很多人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四个象限并不是要把人群标签化,而是很多朋友一生中注定要经历的不同阶段,唯有加强基础体能、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才可以摆脱“小白”“书呆子”和“妄人”的象限区间,成为跑者及职场中的“大牛”。


    2、跑步是一个人的修行,职场是一群人的博弈。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老师,在得到APP的《硅谷来信》中,分享过一个观点:世上的运动大致分两种,一种比拼绝对成绩;还有一种比拼相对成绩。

    举例来说,很多跑友日常的长跑训练就算是一种追求绝对成绩的运动。我今天配速7分钟/km,然后通过科学的训练加合理饮食,也许十几天后我的配速就可以达到6分/km左右,但如果想要达到5分以内的配速水平,对于大部分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们只能望“跑”兴叹了。即便在某一时间段内达到这个水准,恐怕也不能持续太长距离,这是我们常人的身体极限决定的。

    但还有很多运动,比拼的并不是绝对成绩,而是相对成绩,也就是说,我只要比对手强就可以。大部分的竞技类体育运动都是如此,在这类运动中,如果想要获胜,你需要做的是比对手少犯错。

    凡是NBA球迷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得分靠进攻,赢得比赛靠防守。同样作为竞技体育的羽毛球运动也是如此,进攻固然好看,但靠一次劈杀就把对方打死的可能性极小,最后大家都在拼消耗。高手过招,每一个球的回合特别多,谁出现了失误,谁就要输掉当前的球,谁体力不支了,就要输掉当前的比赛。所以,刚开始打羽毛球的菜鸟都喜欢进攻,因为那样过瘾。而有经验的人,都喜欢调动对手,让对手失误。从进攻到防守,体现了一个人对这项运动的理解。

    同样,在职场上,我们比拼的是谁能走得更远、更稳,获得更扎实的成长,而并不是谁能在短时间内更快地绽放。

    职场生活中,很多人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赢眼下这一个球,而不是整场比赛。


    职业生涯是人生中一个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比赛,我们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关注“赢”这件事,而只要不输就可以了。比赛进行到半场的时候,很多对手就弃权或者失去了比赛资格,最后能剩下来的就是赢家。

    什么是赢家?只要在任何一个时空环境里,永远成为头部25%的人群中的一员,你在任何地方都是成功的。学业如此,晋升如此,财富创造也是如此。

    大部分人没有办法持续地保持地专注和精进,因为人的天性如此,难免会懈怠、会放松、会失误,所以你并不需要把自己逼得太狠,只要保持比其他大部分人更多一点儿的耐心、更持久一点儿的专注,更平和一点儿的心态,就可以做到持续积累、独立思考、妥善处理每一件事,这就是用防守的心态来等待大部分人失误和离场。这时,比赛和人生的成功自然就属于你。

    这样分析下来,要做的就很简单了——当别人因为懈怠、天气等原因不想跑的时候,你去跑步了,你就能收获更好的基础体能和更加美好的体态;

    当别人因为拖延、畏难不想工作的时候,你去做了,你就能收获更多的经验和更多人的信任。这就是曾国藩说的:结硬寨,打呆战,日拱一卒,持续精进。

    如此看来,成功并不遥远。

    如果我们自己也撑不住、也会犯错,怎么办?Just do it,跑起来!

    不跑步的人是撑不下去的,相信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奔跑为职场赋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it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