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内蒙古,还是需要深入了解一些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这就来到了哈萨尔游牧部落,来学习感受一下。
每年“六月六”都是一个十分隆重的日子。不仅仅在内蒙古,在全国多地特别是聚集少民族的省市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比如,今年我走了一趟贵州和重庆,了解到“六月六节”是布依族的传统佳节,但由于地区不同,有一些布依族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又称之为六月街或六月桥。
再比如,这一天对于苗族同胞来说是一个非常隆重盛大的节日,具有非常古老的传统历史。不仅在“六月六”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歌节活动,以此来纪念为苗家争取自由幸福而战死沙场的苗族英雄,更是有其他大型的活动同期进行。
那么,“六月六”对于蒙古族同胞来说也是一个大型节日,“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日,一位琪琪格(蒙语:花朵之意)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述蒙古族文化的同时,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关于她与巴特(蒙语:英雄、英勇之意)之间的爱情故事,这让我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
Athena是真的非常喜欢文化系列,所以边听这位琪琪格讲述具体的情节,边情景带入,不光耳朵听着,思维跟着一起走,手上记笔记,手机也跟着迅速查资料,可以说是相当专注认真了。今天,就将当日所学到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原来,每年“六月六”那达慕这一天,都是本地的相亲大会。在这一天,我们英勇的巴特会进行弓箭比试,举行马术表演/比赛等一系列节日活动。
当然这一天对于琪琪格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子,首先姑娘们需要提前准备一把剪刀,紧接着就要去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
那么这剪刀是做什么用的呢?在她们的文化中,这把剪刀算是女方的一种“定情信物”,如果对方接受了这把剪刀,那么就表示这门亲事定了。
当比赛正式开始,姑娘们就要认真看场上的巴特儿们,看哪个比较帅,哪个比较勇敢,只要是符合心意的,就要准备着快步上前将手中的剪刀递到他的手里。此时的巴特也要卯足了劲儿好好表现,动作要快,姿势要帅,以博得姑娘们的芳心。
在这个过程中,琪琪格特别说明,剪刀递出去如果被拒绝那是非常丢人的一件事情。
那这怎么办呢,又如何来判断对方是否中意自己呢?
部落里有经验的老人们,妈妈辈儿的人会前来支招儿。当你看上了一个巴特儿,先甭管人家看不看的上你,先往前冲,勇往直前。走到他的面前,看看对方的反应,当你们四目相对的时候,感觉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还不错,对方没有拒绝之意,感觉有戏,再把剪刀递给对方。
如果对方对你不感冒,那就不要轻易将剪刀递出去。剪刀没有递出去,也就不算被拒绝......
接待我们的琪琪格自豪的说道:她当初就是以速度致胜,她并不是本部落的人,而是从临部落嫁到这里来的。
当她以最快的速度冲到他的面前,感觉到对方对自己也有意,就把剪刀递了出去。对方收下,接下来就是双方培养感情的时间,两个人一起剪马鬃毛,一起聊天,也就意味着这门亲事以此为证,定了下来。
她讲述这个过程的时候,绘声绘色,大家听得也是十分入神,很有意思。
陶脑在这个部落里,多数蒙古包已经搭建完成,但依然有些正在搭建。照片中这个蒙古包就是缺少一个蒙古包的重要部分,那就是陶脑。
陶脑,是指蒙古包的天窗,它的大小决定了它下面乌尼的长短与数量。是蒙古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拱形陶脑,犹如一把撑开的伞,伞的骨架就是这些相连木杆了,它们在蒙语中被称为乌尼,长约为陶脑直径的1.5倍。
勒勒车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中国北方草原上蒙古族使用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
这种交通工具,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
它的用途比较广泛,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他们迁徙不定,所以车子便成为其交通必需。这个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所以在从前是牧民必备的家当,而现在多以拖拉机、机车亦或是汽车所代替。
品味完这一系列的文化,我倒是兴奋不已。紧接着就是用餐时间,其他的餐食无需过多介绍,蒙古族的特色手把肉是来到蒙古地区必须要体验的一道美食。
该肉品的制作过程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火候恰如其份,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是很有特色,也值得去品尝,但我表示不太能接受,尊重就好。
此行,不仅学习到蒙古族“六月六”的文化,还了解到了从前没有关注过的“野葬”,亦是天葬的一种。
说起天葬,当日了解到的与我今年从西藏了解到藏族的文化习俗还是有很大区别。原来,这种葬法是在蒙古族中比较多见。
“野葬”是把*体拉在车上,让牛快跑,跑动中*体落地,便认为“这是他永存之地”,由赶车人连说遍,而后头也不回地赶车回去,放任荒野,任其自消自灭。
这种葬法被称为“野葬”或“弃葬”,实则是求天卜地的一种方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身体是需要保持完整。听着感觉有些难以接受,但这也是蒙古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了解一下,尊重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