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女儿差点被同学孤立,你这个妈当得不正确……”
01 撒个小谎
有个问题困扰女儿好几天了。她上学时跟同学们炫耀了一下,说是妈妈给她买了很多水晶宝石。有个别同学问她,是否可以送她一个,她答应“可以”。次日,她去到学校,果真兑现了对个别同学的诺言。结果,她这一送,就惹麻烦了。班上其他同学看见了,也要她送。回到家里以后,她数了数百宝箱里的宝石(其实就是些我在某宝上给她买的彩色水晶石),每一粒都很喜欢,不想再送同学了。
可是,她还是很苦恼,因为有同学威胁她说,如果她不送宝石的话,就把她开除出“队伍”(就是课间一起玩的小组织)。据她说,那些同学看起来很生气的样子。她不想让同学们生气,但是也不想送出心爱的宝石,说是为这个事情,她都烦恼得不想去学校了,因为那些同学天天逼问她,什么时候送宝石。她问我,我该怎么办?我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不接受她们的威胁。逼别人把心爱的礼物送给自己,是一种非常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这样的人,我们可以选择不跟TA做朋友。再说了,妈妈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怕啥?
后来,我发现这么说没什么用,因为她还是很懊恼。下一次,我换了个方法。我跟她说,你可以让你同学拿她最爱的礼物跟你交换。女儿回答,可我不想要TA们的东西,我就喜欢我的宝石。我估摸着,女儿的宝石,现在已成为别的礼物都比不上的稀罕货。小学生又特别容易跟风,一个孩子若理直气壮地强迫她送自己礼物,其他人可能也会跟着起哄。这种群体性压力,她未必能承受,因此,她左右为难了好几天。
昨晚,我告诉她:“那你就跟同学们撒个小谎吧。你就说你妈妈不知道你的箱子里放着宝石,收拾房间的时候把它当垃圾丢了。你回到家里,跑去垃圾桶里翻,可你发现清洁工阿姨已经把垃圾清走了,运到垃圾站去了。大家想要宝石的话,就去垃圾站里翻吧。这样,你就传达给同学们这样一个信息——不是你不愿意送,而是宝石确实不见了。”
女儿觉得这个说法很新奇,问我:“那他们去垃圾站里翻,还是翻不到怎么办?”我说:“你会为了一颗宝石去垃圾站吗?不会吧?那TA们也不会。”女儿说:“妈妈,那我不是撒谎了吗?”我说:“有些谎言是可以撒的。对那些对你不那么友好的人,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你甚至可以理直气壮地撒谎。这世界上没撒过谎的人有么?一个都没有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撒过谎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自己诚实。你不想送同学宝石,那就要有勇气捍卫自己的这种想法。再说了,相比他们逼你送礼物的这么大(比了个大西瓜动作)的不礼貌,你撒个小谎只能算这么大(比了个小芝麻动作)的不礼貌了。”
过了两天,我问女儿:“你的烦恼解决了没有?”女儿兴奋地说:“妈妈,我发现你的方法还挺有用的,我跟她们这样说了,她们就没再缠着我了。其实一开始我只是偷偷送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并让TA们不要说出去,结果还是有人说出去了。我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可以对同学撒这种谎,但不能对你、对老师撒谎,对吧?”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我也不知道那么引导孩子,到底对不对。孩子问大人的问题,一个月下来至少有上万个。大人要把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天衣无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02 撒谎不全然是“错误”的
我觉得这件事情比较有意思,就将之记录在了微博上,结果,就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有网友说:“哎呀呀,你怎么可以公然教孩子撒谎呢?这种教育方式怪怪的。”我不大认同“孩子不能撒谎”的这种看法,因为它太“双标”了。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流行的段子,说的是:“大人从来不挑食,因为大人去买食物时,永远只买自己爱吃的。”我还看过一个公益视频,视频里所有的大人看到小孩吸烟,都会上前劝阻:“吸烟有害健康,小孩子不能抽烟。”但是,大人们却一个比一个抽得厉害。很多家长教导孩子不要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要插队,可自己做起这些事情来,却理直气壮。不看具体的境况就说“教孩子撒谎哪儿怪怪的”人,这辈子是没撒过谎么?我这么说,不是认可“大人会撒谎,那小孩也可以撒谎”这个逻辑。我认同的是:撒谎有时候也是解决小问题、避免其争端的方式之一,它不全然是“错误”的。
不想跟一个与自己气场不合的人吃饭,然后撒谎说“我吃过了”,算不算撒谎?这种时候你要告诉对方“我跟你合不来,不想跟你吃饭”,才算真性情?你去相亲,人家觉得你和照片上差别太大,看不上你。一顿饭下来,对方跟你说“我觉得你人挺好的,但我们可能不大合适”,这句“觉得你人挺好的”算不算撒谎?非得要人家跟你说“你怎么这么丑,老子看不上你”,才够赤诚?
你跟伴侣刚啪啪完,突然接到上司要你回公司加班的电话。上司问你刚刚在干嘛?你直接诚实地回复人家你刚刚在啪啪?好了,问题来了。既然大人们很多时候会靠撒谎来避免人际关系冲突,小孩为何不可以?“谎言”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看你怎么去引导。
03 再弄一个?
针对这起“送宝石”事件,还有一种评论比较有意思:再买一堆送人嘛,这多大点事。问题是,孩子自己不想送人,她想独自占有那些“稀缺”的“宝石”。再说了,总靠“满足别人无理要求”的方式来解决纷争,这不算是个好办法。几个孩子为争抢一个东西起争执了,怎么办?很多家长的解决方式是:再弄一个。理由是:把跟别人纠缠的时间拿来做别的事,何况有些东西值不得什么钱。可是,我不大同意这种处理方式。
孩子的世界,真的不是大人想象中的那样子,有时候他们会为一片黄色的树叶、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头、一个废弃的易拉罐、一次荡秋千或玩滑梯的机会、一个泥地里脚印、一滩雨后的积水等等你想都想不到的东西或事情起争执,你怎么“再买一个”?
女儿跟她表哥抢过一个我剪下来的月牙形状的手指甲,我没法再剪出来一个。我小时候,跟我弟弟争抢过煮饭锅里留下的第一个勺子印儿,而且只能是“第一个”。在孩子们眼里,某些东西就是独一无二的,怎么能“再买(弄)一个”? 更多的时候,他们争抢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物件、机会,而是当时当下的“赢”“胜利”。换时间、地点、物件了,都不行。 孩子起纠纷的时候,正是家长引导孩子如何面对和解决纠纷的时候,凡事都用“再买(弄)一个”思维来解决问题的家长,感觉多多少少有点犯懒。
04 温和而坚定
今天这篇文,明着是在讲“争抢宝石事件”,但我想说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带孩子这事儿上,太多人热衷于“正确”了。
在教育孩子这事上,大家在公开场合说得做得可“正确”了,虽然私底下也就那个鸟样。我也常常在想一个问题:那些宣称自己把育儿这事儿做得多专业的专家,是真的专业吗?他们是表演自己比别人更会爱孩子呢?还是真爱孩子呢?
育儿鸡汤界前几年还出了一个新词:温和而坚定。换而言之,就是“不含敌意的坚决”。理论上,这是正确的。但是,实践中,能百分之百做到这一点的,我是真没见过。我自己也是一直没搞明白这个“温和而坚定”在实践中要如何正确操作,操作了之后是否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
女儿耍赖的时候,我也尝试过“温柔而坚定”来着。结果,第一次还有点效果,再而衰,三而竭,四直接嗝屁。她完全不把你“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放在眼里。你不板起脸来,她觉得这个事情还有回旋的空间,然后得寸进尺。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小畜生”,他们就是一个“人”。人性中有的贪婪、恐惧、善良、邪恶、犯贱、上进等等特征,他们身上也有。
孩子根本不是白纸,不是你想要在TA身上画什么就能呈现什么。我个人对育儿这事儿的理解是: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千万溪流汇聚成大海”。父母所能做的,只是挖好其中一条溪流的沟渠,引导他们往大海的方向去流。他们的人生、未来,你掌控不了的,也没法掌控。
那么多的育儿观念、看法、体系、技巧,在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实践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要求自己或别人必须按照理论去育儿,你确定这样的父母还是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一台只会“正确操作”的机器吗?天天拿着正确的尺子去度量别人、度量自己,人真的快乐吗?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别人按照正确的理论去践行育儿这件事,那是做母亲呢?还是做模具呢?
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一落实到实践中就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的人,多了去了。要我说,接纳自己可能也会有负面情绪和不好的脾气,允许自己不能时时刻刻做到“温和而坚定”,尽量避免自己陷入“一旦做不到就自我攻击”的自我苛责,更重要。爱就是爱,它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你和孩子都感觉到愉悦、轻松、幸福,你就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So ,去享受爱,感知爱,而不是被各式各样“正确”的育儿理论绑架,这或许才是“爱”的可贵之处。活得有趣、轻松、开心,永远比活得“正确”重要啊,你说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