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广东省
深圳地名拾遗

深圳地名拾遗

作者: 茯苓30 | 来源:发表于2016-09-06 20:13 被阅读0次

    长在北地,生活在南方,我发现南北方地名取名的方式差异很大,北方地名多看宗族圈地界限,比如“石家庄”“张家界”“郑家屯”这一类型的命名方式比较多;而在南方,地名多以当地地貌特色为依据。深圳的“圳”字在汉语中表示“田边水沟”,而深圳所辖的很多区域得名也是如此,如田贝、水贝、湖贝的“贝”字其实是人们由“背”字演变流传来的简化写法,“田贝”是指田的后方建村,湖贝、水贝同义;再如上沙、下沙、沙尾以及西涌、葵涌、东涌等等也都是这个系列的。

    另外,多移民地区也会因为方言的交融与讹传而使部分地名发生变化,比如现在的南澳和布吉。南澳镇在清嘉庆年间称南溪村,因为依山傍海,海水湛蓝,是一处风景秀丽的避风港,所以这个地区也被周边渔民称为“蓝澳”,意即“可以泊船的蓝色海湾”,后因“蓝澳”地处南部的大鹏半岛之内,加上不同地域的语言讹传,渐渐变为如今的“南澳”了。布吉镇在清康熙年间称“莆隔村”,至清中期演变为“布隔村”。说到这里,经常乘坐深圳地铁的人可能会发现“布吉站”的粤语广播发音正是“bu ga”,与“布隔”的发音十分相似。事实上,直到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设“布吉站”,这一区域名称才正式确定。

    而位于罗湖中心区的晒布路得名过程也十分有趣:解放前,周边南塘村的村民常到深圳墟上做些小买卖,用粮食、手工品等换回衣服、布料等日用品。由于深圳夏天阵雨多,布匹常被雨淋湿,而现在深圳中学那边的体育场,当年还是一个小山丘,人们就把这些布料拿到小山丘上晾晒,红红绿绿,场面十分壮观。后来,小山丘就被称为晒布岭,人们扛着布去晾晒的道路,就被称为晒布路。

    深圳的公明镇、光明新区名字确立都是在近现代,两处得名源自当地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公明镇在明清时已有建制,据张一兵《深圳古代简史》一书介绍,明清后期,今公明镇范围内陆续发展出白龙岗墟、永长墟、丰和墟。但也正是多处集市的兴起让这个地区的宗族经济摩擦不断,几经协调,在楼村武举人陈海神、合水口村麦晓孙的倡议下,于 1929 年在合水口与上村的交界处,按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公平墟,取意“买卖公平”,又叫义和圩。1931 年改名公明墟,取“公道光明”的含义;而光明新区是深圳2007年才设定的行政辖区,它的得名要追溯至1958年初。当时,华南农垦总局等5个单位的六百多名干部在此组建农场时,面对一片荒芜之地却斗志昂扬,誓要把这片土地变成丰饶之乡,取“前途光明”里的“光明”二字命名此处农场,而今,光明农场确已成为深圳绿色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圳地名拾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od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