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格局的修炼明月共光辉文学共济会
哲学与思想(3)——此文献给我敬爱的老师们!

哲学与思想(3)——此文献给我敬爱的老师们!

作者: 宋剑平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07:49 被阅读3次

四、为什么形而上学备受诟病?

形而上学的非科学性注定了它的“受批之路”。马克思主义总结得恰如其分,过分使用“形而上学”的研究手段,必然会导致脱离实践,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批判形而上学从19世纪开始已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声音,也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起点。这里重点介绍一下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一)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1.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的抽象性方法使人的认识成为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忽视了是人与对象的辩证关系促进人的认识不断的发展。

黑格尔的批判侧重于形而上学脱离客观实际,仅仅依靠思维或逻辑的抽象下结论的缺陷。

2.尼采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认为形而上学最显著的特征是认为变化、生成和矛盾的世界是虚假的,热切渴望一个真实的、绝对的、无矛盾的世界。

尼采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批判将形而上学的世界凌驾于现实的事物世界之上的理念论。

3.孔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作为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反对讨论可知觉东西的背后还存在抽象的本质或第一因等问题;反对讨论在我们的经验之外,还存在着超出我们认识范围的“物自体”。

孔德侧重于反对讨论“存在之存在”。

4.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维特根斯坦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企图“说不可说的东西”,提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和命题”。如天使能否在针尖上跳舞。

他是侧重于反对形而上学脱离客观实际,依靠想象漫无边际的盲目的提出问题。

5.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海德格尔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集中精力研究哲学的主要问题——“什么是存在者?”但是,忽视了哲学的基础问题——“什么是存在本身?”。他认为首先先有“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没有“在”,就有了“在者”。

海德格尔是反对形而上学搞脱离存在的“我思”。

这些批判都是在批判形而上学的非科学性,靶心是形而上学脱离客观实际的抽象性,这其实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的延续。

(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对师生,二人截然相反的理论观点构成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当代哲学讨论的问题大都可以溯源至他们之间的争论,他们的著作至今仍然是学习哲学的必修课。

著名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就是抽象与实物的争辩,也是共相与殊相、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的争辩,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划界,也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划界。

柏拉图认为理念才是第一真实存在的,可以在殊相之外独立存在,而亚里士多德相反,认为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存在于殊相之中,且不能独立于殊相而单独存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是真实知识的源泉,理念的世界即可知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只存在具体的事物,不存在抽象的理念实体。

争论的答案看起来很简单:问题的两面互相依靠,唯物主义需要唯心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唯心主义需要唯物主义的客观实际。如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一样,不存在绝对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所有的哲学家、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思想的混合体。

答案很简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如何协调主观想象与客观实际,即不脱离客观实际的又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可是千年来困扰人类的大问题。

(三)形而上学之痛

形而上学的脱离实际、抽象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任何科学知识都不可能得到百分之百的的实践证明,我们不可能为了证明陶瓷是绝缘体而去检测全世界的陶瓷,从这点来讲,科学的陈述从原则上讲不可能被完全证实。

更何况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而猜想就是要脱离实际,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借助脱离实际的抽象性思考,毕竟脚只有离开地面才能实现跨越,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所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都是在借助形而上学的“抽象”方式来批判形而上学,这再一次说明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理性思想的反映和产生认识的手段永远无法被舍弃。

形而上学如同美酒不能喝多一样,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把握好使用形而上学的“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只有把抽象建立在可证的客观实际之上,解决好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矛盾,才能推动人类思想的进步。

所以,形而上学的弊端不在形而上学自身,而在形而上学的使用者——人的身上,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与思想(3)——此文献给我敬爱的老师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po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