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婚姻育儿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育儿育己5-听话!爸爸给你买个新的大玩具!

育儿育己5-听话!爸爸给你买个新的大玩具!

作者: JIE胭脂雪 | 来源:发表于2019-08-25 06:30 被阅读197次

作为父母,对奖励与惩罚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大概还是咱们熟能生巧的“技能”,根本无需思考。“听话!爸爸给你买个新的大玩具!”、“再哭?再哭你给我出去!”……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学校还是家庭,都有其留下的痕迹。

一,奖励VS惩罚?两败俱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都在向大家证明惩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于是家长们开始尝试换成奖励,期待孩子以良好的行为方式回报我们。例如:5岁的儿子答应去奶奶家做客时不大喊大叫,妈妈就给孩子奖励1朵小红花,集满3朵就可以换一个他喜欢的小玩具。

但奖励真的管用吗??

事实上,专家证实,奖励与惩罚一样,对孩子的行为起不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就像一个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就能满足他的物质要求(如食物、金钱、玩具等)的家长,很快发现孩子会进入一直需要外在物刺激“努力学习”这种行为。

奖励和惩罚就像硬币的两面,都意在用外部刺激促使孩子改变行为。但人性与其心理之复杂远比抛硬币困难得多,如何就能用这种简单的惩罚VS奖励模式完美地达成我们的期待呢?

惩罚提供给孩子需要逃避的东西,奖励提供给孩子渴望得到的东西,它们都属于外在媒介。心理学家将决定行为的动力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出于喜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而外在动机是指做某事以达到某种目的——为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以读书为例,是想看下一章发生了什么,还是被许诺得到一张贴纸或一块比萨饼,二者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

惩罚和奖励都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正面、压抑负面,它事实上代表着人性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受:渴望和恐惧。

当我们频繁地使用这两种方式,便是在频繁地唤起孩子的这两种感受。它可以临时修正孩子的行为,但长远来看,给孩子带来的更多是负面的影响。

于孩子的自我发展而言,无论奖励还是惩罚,本质上都是一种控制。这种外在控制,恰恰让孩子失去了内在动力成长的机会。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是希望孩子因为知道某件事正确合适而去做,不是仅仅因为渴望或恐惧某件事而去做。因此,当我们频繁使用奖励和惩罚,就让孩子失去了通过自己控制自己、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的行为能力。如果这是你要的?好的,你决定。

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家长在使用这种方式呢?

事实上,这里存在2个时间差,一部分70-80后父母在自己小时候受到的就是惩罚多过表扬的教育方式,这种模式也强力地传承到了他们自己身上,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 另一方面90后父母开始粉墨登场,我们这代父母,其中一部分人意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
  • 另一部分即便没意识到也在追更各网红知识分子时了解了惩罚的弊端,开始一窝蜂地表扬鼓励。问题是时不时冒出来的根治于潜意识的模式,如影随形。于是,打着“鼓励”的旗号,惩罚仍旧不时上演,不过越加隐蔽而已。

惩罚的害处有太多文献证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但奖励又会引发了什么问题呢?

二,奖励降低孩子天然驱动力-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 第一阶段所有学生解题都没有奖励;
  • 第二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奖励1美元,普通组仍旧没有奖励;
  •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决定自由休息时间,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会花更多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个实验证明,当一个人为了满足内在需求做出行动后,此时给他提供奖励,将减少他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内在吸引力会降低。这被称为“德西效应”。

假如小小房子做了件好事,我对其表扬、表达了对孩子的喜爱的同时,给予了奖励。

这时,微妙的事就发生了:因为我把所有好评都用上,把人的好坏与所做的事联系起来,与自己的爱联系在一起,孩子就无法肯定妈妈是因为他做了这件事而爱他,还是即便没做也仍然爱他?如果妈妈没有给出始终如一的爱,孩子就会常常换着花样检验。

此外,因为做了好事得到了妈妈的表扬,孩子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并充满自信,开始认为自己每一点努力都应该得到别人的赞赏/回报。

但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人时时刻刻都表扬一个人的,有时即便做了好事,也不会有人赞赏,更不可能做每件事都能得到金钱上的回报,当他面对这冰冷的现实时,他很有可能认为生活不公平,常常抱怨自己的倒霉-努力却没人看见/欣赏、明明付出了却没有报酬,逐渐对现实灰心,连自己应该做的事也不做了。

奖励带来的快乐总有临界点,当我们频繁使用,孩子欲望的沟壑越填越深,得到的满足越来越少,开始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不论父母是否有能力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想想当有一天我们无法满足时的后果,你能承担得起吗?

对于我们父母来说,认定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不是件容易事,说不定你也有过这种感觉:“总感觉奖励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到底哪里不对劲”。

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可怕之处,在孩子做出好事时,就一定要记得:无论表扬/奖励孩子,抑或批评,都只针对行为,孩子的人仍旧是好的。更不能把自己对孩子的爱与这件事联系在一起。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运用奖励呢?

孩子尚未学会激发自己的内在学习动力时,父母可以为其提供外部刺激,以此推动孩子,此时的奖励是必要的。但当孩子学习成绩提高/表现良好时,只需陪孩子一起感受成长的喜悦和成就感,无需奖励,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以期获取奖励为目的,最终降低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三,美是最好的奖励

因为培养了一名极其卓越的女儿而闻名的斯托夫人,在其著作《斯托夫人自然教育全书》中曾提到一个事例。

有一个星期天,斯托夫人的女儿维尼芙雷特,趁妈妈不在家把屋外的花园收拾干净了。她不仅自己动手铲了花园杂草,还清扫了枯叶、浇了花。当斯托夫人回家看到后,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因为只有女儿一个人在家,她可以肯定是女儿做的。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维尼芙雷特,有人把花园打扫干净了,你知道是谁吗?”
“猜猜看。”
“哦,让我想想。如果不是仙女干的,那就一定是你。”
“当然是我了。”
“干得不错。你是怎么干的?”

于是,女儿开始讲述她如何扫地、清理落叶,如何除杂草,又如何提着小水桶去浇花。斯托夫人牵着女儿的手,一起来到花园。

“哦,太漂亮了。我还从没见过我们的花园有这么好看。”
“真的吗?”女儿兴奋地问妈妈。
“当然,我以前还以为我们的花园不好,前些日子还在和你爸爸商量要不要把它拆了。可是现在我改变主意了。”
“是吗?”女儿听了妈妈的话更加高兴了,她自豪地说,“我们的花园是最漂亮的花园,我不允许有人破坏它。”

斯托夫人拍着女儿的肩膀说:“当然,我也不让人破坏它。这都是你今天的功劳。说真的,你做得真是棒极了!我真为你感到高兴。”

“那么,有什么奖励吗?”
“奖励?”
“吉姆做了好事都是有奖励的。他妈妈会给她钱。”
“维尼芙雷特,你想想,还会有比得到美丽的花园更好的奖励吗?”

维尼芙雷特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她高兴地跳了起来。“妈妈,我知道了。美就是最好的奖励。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责任感,看不到真正的价值,看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就会感到迷惘,从而失去创造的动力。这样,就容易为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尽管我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事情来鼓舞和激励他们,这些目标就会显得空洞,缺乏实际的意义。

因此,家庭是儿童教育的最佳场所。因为通过日常生活中那些具体的事情,更能使他们认识到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最后:

《无条件养育》中提到奖励的失败之处:当孩子行为不当我们就收回对他们的爱,它的对立面是什么?肯定是当孩子的行为令我们满意时,我们就给予他们爱:这种有选择、有条件的给予通常是在明确希望对其行为施以强化。

口头表扬及奖励与“无条件爱”并不仅仅是存在差别,而是完全对立;是在对孩子说:“要想让我支持你,要想让我高兴,你就必须跳过我的圈(马戏团用于训练动物的大圈)”。

真正关心孩子的家长会留意孩子的举动,会经常(尽管不能总是)将其看到的一切描述给孩子,并邀请他一同反思其行为背后的含义。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向上,热爱学习,这个过程中,适当的奖励是需要的,但却不应该做为主要的手段。与孩子而言,好习惯、好行为的固化来源于自我肯定,是实现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的价值感、成就感的满足,这才是激励孩子不断取得进步的内在动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育儿育己5-听话!爸爸给你买个新的大玩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qg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