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吃豆腐”的映射之意大概无人不知,其中的“吃”者之无赖自不必说,“豆腐”这厢呢虽被动怕也少了几分自我矜持和自我约束。
与适才的坊间男女不同,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就大不一样了,其时间地点,举止和品味,涉及的男女双方都要“更上一层楼”,意思是男子对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女性思念不已甚至到了崇拜倾倒的程度——哈,真到了此地步,为之上刀山下火海应该真毫不犹豫吧,色字头上一把刀嘛。
从汉语词句的角度说呢,“吃豆腐”也罢,“拜倒在石榴裙下”也罢,表达都很形象,色彩鲜明且动感十足,动图似地,故而只一过眼便可理会透彻准确。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来历最早得追溯到梁元帝《乌栖曲》:“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舞蹈的女子,上身穿着艳丽的锦衣,锦衣上绣着纠结的蟠龙和争鸣的凤凰;下身则是衣带飘若芙蓉花的红色石榴裙),女子美妙迷人的风情和亭亭玉立的妖艳姿态油然而出,而其中“芙蓉为带石榴裙”一句,造就了“石榴裙”这一流传千载的服饰款式,据说眼下的年轻女性裙装里还有这一款,好像还分什么拖尾石榴裙,超短石榴裙,蓬蓬石榴裙什么的。
不过,梁元帝在帝王行列里的分量显然还是不够,所以此后“石榴裙”之芳名还不够香艳,知名度还不高。
“石榴裙”之艳名如旗帜般让天下仰望,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功不可没”。
瞧吧,笔者也在不知不觉里“犯了个错误”。怎么说呢?几乎所有人一提起武则天就是“唯一女皇”,“武周天下”,“酷吏政治”什么的。而实际上呢,武则天不仅还是个文史学家,还是个音乐家,还颇有诗才,著有《垂拱集》及《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共三十七首,下面的这首《如意娘》就是其中之一: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楞一看“如意娘”三字,似乎与诗意相关,实际只当时流行的一个曲调的名字。不过,此曲调的创制者也是武则天。《乐苑》上说:“《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
诗的大意是:由于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晕晕乎乎,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憔悴消瘦,神志迷离都是因太过思念你。真的,我说的全是真话,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你就在过来时打开衣箱,看看石榴裙上留下的斑斑泪痕吧。
女皇就是女皇,在面对爱情,诉说内心伤痕的时候,也要比古代其他的女子显得更加直白而又富有个性。
武则天入宫时只有十四岁,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但终究还是个小孩子,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没有宠幸他;准确说,李世民记不记得宫里还有个这么个嫔妃,侍寝过没有都是个疑问,毕竟后宫三千嘛。十二年后,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开始偷偷对上了眼,之所以偷偷摸摸,毕竟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次年,李治在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遂有这首《如意娘》。武则天八十二岁时在上阳宫去世,临死前的最后一个要求是要与自己的李治合葬在一起,儿子(唐中宗)李显只能遵从遗嘱,将其与亲爹李治合葬于乾陵。由此可见,武则天留在石榴裙上留下的斑斑泪痕应该有真实的一面。
通过这首诗,你我可以发现“则天大圣皇帝”的诗才不比一些著名的诗人逊色。
石榴裙可以说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从后宫到民间,从灯红酒绿之所到三教九流之身,皆受欢迎。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唐代诗人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虽写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当时现实生活中,此种款式的裙子仍为年轻女子所珍爱。
石榴裙经久不衰,毫不褪色,于是俗语中说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鲜活地用着。石榴裙是女性高贵华丽的体现,也是优雅气质,昂扬如旗帜般象征。
附列一些带有“石榴裙”的骨肉诗句,通过它们,你可以想见此裙对男人的“杀伤力”有多大:
“误落石榴裙” —— (唐李贺《谣俗》)
“苦云色似石榴裙” ——(唐白居易 《山石榴,寄元九》)
“桃花马上石榴裙” ——(唐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
“”罗带石榴裙” —— (唐郑愔 《采莲曲》)
“花点石榴裙” —— (唐李元纮 《相思怨》)
“少妇石榴裙” —— (唐卢象 《戏赠邵使君张郎》)
“桃花马上石榴裙” —— (唐张谓 《赠赵使君美人》)
“金钿正舞石榴裙” —— (唐韩翃 《赠别太常李博士兼寄两省旧游》)
“玉佩石榴裙” —— (唐皇甫冉 《同李苏州伤美人》)
“迎杯乍举石榴裙” ——(唐权德舆 《放歌行》)
“可惜石榴裙” ——(宋陈亚《生查子·浪荡去未来》)
“石榴花映石榴裙” ——宋张先 《浣溪沙》)
“御纱新制石榴裙” —— 宋晏几道 《诉衷情·御纱新制石榴裙》)
“裙带石榴红” —— (宋苏轼 《南乡子·裙带石榴红》)
“御纱新制石榴裙” ——(宋晏几道 《诉衷情·御纱新制石榴裙》)
“石榴裙束纤腰袅” ——(宋卢炳 《菩萨蛮·石榴裙束纤腰袅》)
“石榴初舞裙红” ——(宋卢祖皋《浣溪沙》)
“安石榴裙” ——(宋罗椅《柳梢青·萼绿华身》)
“舞裙摇曳石榴红” ——(宋陈允平 《思佳客·一曲清歌酒一锺》)
..........
透过诗句,可以明确断定,石榴裙到了宋代依然十分流行,当然,其与唐代版本的相似程度有多大,就得专业人士来说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