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今商丘)人,先祖多葬于栗(今夏邑县城北6公里处王公楼村)。
根据《礼经》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到宋国考察殷礼,去栗祭拜祖先,甚至到了58岁,仍祭拜不辍。
孔祖庙占地10余亩地,分前后两进院,前院是大乘殿,出厦,西是官厅,东有廊坊,殿里有孔子始祖像等,像是木刻,铜水刷就。大殿东南角10米处,有一棵二人合抱粗细的大柏树,郁郁葱葱,直插云天,与院里的数座墓碑遥相呼应。
守庙人是兄弟俩,哥哥孔庆云,小名猪,又叫唠唠,猪唠唠。老二叫燕,孔燕子,大名不详。老大猪唠唠光棍一个,终生未娶。老二中年娶妻,年近不惑而得子,取名点点。总算是家门有幸,守祖庙后继有人了。
小点点从小聪明又淘气,带领村里的小伙伴彭统文等人上树摘枣,下地偷瓜,梨树底下摸梨子,红薯地里扒红薯。调皮捣蛋,古里精怪。
有一天,在红薯地里扒了红薯,挖个和锅一样的坑窑子,用坷垃垒成土帽子,用柴在窑里把土帽子烧红了,窑子里放进红薯,把土坷垃推倒压住,压严实了,用余热来煨熟红薯。
几个小伙伴击掌为誓,过一会儿再来开吃。
点点估摸着差不多熟了,就先到了,一气儿吃了个肚子溜圆,嘴上啃红薯啃得一圈乌黑。正自得意洋洋,摸着肚子打饱嗝,不料想便意到来,遂就地取材拉进了坑里,用土埋了。正在这时,小伙伴们高高兴兴过来了。慌乱间,点点跑到一旁草棵里躲藏。
几个小伙伴相继到齐,独缺点点。彭统文说:“不等了,开吃!”几个人急慌慌去扒,扒了一手臭哄哄的黄屎。
一旁偷看的点点再也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几个人知道上当了,发一声喊,轰然撵向点点……
点点志向高远,对日本鬼子更是深恶痛绝,他常对小伙伴们说:“当兵要当新四军,吃菜还是白菜心。”
这一年初春,村里来了新四军,听说是去打日本,十八岁的点点闹着要参军。
他爹不同意,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如果参军了,以后谁来继承遗志看守祖庙。但最终,儿子还是飞走了,参加新四军,东去抗击日本鬼子去了。
直到过了一年半,点点才被人送回家来。
原来点点参了军,入了党,当了新四军排长,在一次狙击战中,不幸受了重伤,被送回家疗养。没过多久,因医治无效而死亡了。当时夏邑县是敌占区,乡邻们只知点点有病,不知点点是为抗日而亡。
就这样,一代抗日英雄、孔祖末代守墓人,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默默地走了。王公楼村最后唯一一家孔姓,也随之绝了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