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刷小红书的时候,意外的刷到了歌曲《千里之外》。
因为是一首老歌,旋律不错,里面的歌词也能哼上几句,所以我就停了下来。
这是我第一次边听旋律边看了歌词,这一看,那优美的词藻简直迷倒了我。
我乐感很迟钝,自己唱基本压不对音,对听音乐并不感兴趣。
学生时代有段时间流行抄歌词,而我并没有参与其中的,文字我是喜欢的,变成歌词我就记不住了,不喜欢了,也是比较神奇的点。
可见,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东西,确实很难有动力去做。
02
一直对歌词无感的我,昨天确确实实被惊艳了。
难怪一直有人称赞方文山为才子,每一句话都有绝美的画面感,而词句间已将中华文字的韵律美展现到淋漓尽致。
有很多文章在对歌词进行赏析,然而无论如何赏析都远远没有原文的精妙。
含蓄温婉,唯美动人,留白间有夹杂着淡淡的哀伤。
难怪这首歌当年能红遍大江南北,绝美的词配上古典悠扬的曲调,说唱和通俗的完美融合。
词藻、意境、乐曲的完美配合,使得演出就是一次美的享受。
03
已经中毒,找不到词汇来形容和解读,我只想摘抄几句我最喜欢的词:
故事在城外,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
闻泪声入林,寻梨花白,只得一行青苔
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两鬓斑白
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你无暇的爱
你从雨中来,诗化了悲哀,我淋湿现在
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
被岁月覆盖,你说的花开,过去成空白
04
中国的古典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唯美、意境幽远、留白含蓄……
真真的美得让人心醉,不管怎么去描述都觉得苍白。
这种大概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什么词汇在这里都显得多余。
精致的词藻带我们走进绝美的故事、令人动容的景色、淡淡的哀伤……
我读完惊为天人,太美,浓浓的中国风,脑海中徐徐展开一幅水墨画卷……
05
现在很多人在说写作要利他,要有干货,最好能指引别人变现。
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个思路或许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真正的文学美,不就是呈现一种意境美好,获得一种美的洗礼么?
很多经典文学著作,难道一定要从实用性来评判么?
挖掘自身内心的丰富、对人生进行深刻思考、寻找精神的依托和温润,不应该是更重要的事么?
为什么今天很多的人会抑郁会轻生?里面不乏许多我们认为功成名就的明星、企业家、学者……
很多人在获得世俗成功后,会觉得人生好似没有什么意义了,自己没有追求了。
所以,精神的温润和对人生的思考,一定要排在实用之前。
人首先是有思想的鲜活的个体,其次才能去考虑创造价值。
如果彻底成为工具人,去掉思想上的关怀,就容易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泛滥的抑郁症、焦虑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在经济基础的前提下,不能忽略了文化的熏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