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对于这句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诗的作者叫刘希夷,是个花样美男子,弹得一手好琵琶,脸上常常挂着一抹笑容。
当年,年仅20岁的刘希夷已经写下很多有名的诗了。
只可惜,就是因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却招来了杀身之祸。
而杀害他的人,正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那时,宋之问刚进朝廷不久,为了邀功,不择手段,也许一首诗就能让自己加官进爵享受尽荣华富贵。
所以,为了把这首诗据为己有,他残忍地杀害了刘希夷,可惜可叹这花样年华的才俊诗人。
我们今天聊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
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公元690年某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刚刚登上皇位的武则天心情舒畅,于是决定御驾临幸洛阳龙门香山寺,在路过龙门时,武则天心血来潮,当即“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史称“龙门夺袍”。
在场众人为了拿下女皇御赐的锦袍,使出浑身解数,而这场好好的“诗词大赛”,瞬间变成了“拍马屁”大赛,毕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很快,左史东方虬就完成了一首《咏春雪》,众人连连鼓掌称赞,才女上官婉儿更是提议将锦袍赐给东方虬。
就在这时,台下一男子坐不住了,他太想拿下锦袍了,于是乎奋笔疾书,怀揣着对女皇深深的钦慕之情,写下了一首长达300余字的诗,名曰《龙门应制》。
说实话,这首诗在当场并不是最优秀的。
但武则天一听,却当场高呼:“此诗更高!此诗更高!”
武皇为何这么如此赞赏呢?那时因为这首诗从头到尾,都在歌功颂德,处处投其所好,绝对算得上“拍马屁诗”里的头名。
聪慧如上官婉儿,当然知道武皇的意思,她立刻从东方虬手里抢过锦袍,亲自送到《龙门应制》作者的手中,史称“龙门夺袍”。
而这位“拍马屁大师”,也凭借此诗获得女皇青睐,顺利进入奉宸院(说白了就是武则天的后宫),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超越张易之、张昌宗二人,成为女皇的新欢,此人便是著名诗人宋之问。
据史料记载,宋之问不但多才多艺,并且身材高昂、仪表堂堂,是个美男,加上如此会拍马屁,成为武则天的新欢,问题不大。
只可惜此时武则天的眼里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二人,宋之问急得不行,于是写下一首“情诗”给武则天,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
他借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女皇的爱意,武则天收到“情诗”后,当然一读便懂,但她却叹了一口气,说道:“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而“口过”,就是“口臭”的意思。
后来崔融将此事转告了宋之问,当时他就崩溃了,瞬间失去人生希望,郁郁寡欢,诗也不写了,终日沉迷于饮酒。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逝,唐中宗复辟登基,一上位,就开始清理朝中之人,宋之问这个谄媚小人,自然很快就被揪出来,而且多次被贬。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立马赐死宋之问,终年56岁。
《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唐•宋之问
赏析
关于《明河篇》这首诗有个典故。《唐诗纪事》载:“之问求为北门学士,天后不许,故此篇有乘槎访卜之语。后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其才,但以其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
这条记载虽颇类小说家言,似未必可靠,但这首诗中的确蕴含着某种怨愤情绪。
诗人以神奇瑰丽的笔调,咏赞了秋夜银河的美好,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抒写了天上、人间的离愁别恨。
全诗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流溢出凄迷、伤感的情调,隐隐透露出志不得扬的怅惘。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开头四句的意思是仲秋之夜,风清气爽,在万里无云的高朗星空中,那条横贯中天的银河,显得分外明亮。
日暮时分,它出现在“南楼”上空,清澈浅显;清晨,它斜挂在“西山”之上,似纵却横。
明河:即银河,天河。晶:一作“清”。河汉:指银河。
开头四句,以写景落笔。这里的“南楼”“西山”借用了两个典故。
《世说新语·容止》载:“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
另《世说新语·简傲》载:“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抒发自己希望像魏晋名士那样,纵情山水的心愿,寄寓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这短短的四句诗中,先是以风凉、气清和万里无云,来衬托河汉的“明”。
接着,把银河比作一条清浅的河流,还赋予它以“纵复横”的动势,使之更显清莹可爱,而典故的运用,使诗意更为深厚,所抒之情更加含蓄、婉转。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这八句的意思是洛阳城中高大的宫殿直抵云霄,长长的银河照临宫室。
因为天桥和屋脊的遮蔽,却看不见完整的银河,只有在别的精美的居室中观看,才最为相宜。
银河的光洒在帐幔上,仿佛天上的水流淌到了人间;走到水晶帘外观望,银河更加明亮。
这银河像一条纯洁白绢,从东城一直连接着辽远的南郊。
城阙:原指城门两边的望楼。此泛指京城的宫殿。
复道:天桥。甍(méng):屋脊。
琼户:饰玉的门户。形容华美的居室。
倬(zhuō):广阔。
接着八句,诗人描绘在洛阳城中观看明河的情景。
在这八句中,诗人以“画堂琼户”“云母帐”“水晶帘”等华美的辞藻,使各种富丽堂皇的景象接连呈现。
既表现了帝都特有的风物,也与明澈的银河相映照,在一片柔光中,给帝都蒙上了一层朦胧、幽深而又神秘的色彩,使天上、人间连为一体。
作者是富有创造力的宫廷诗人。他在诗中出色地运用了河的比喻:云母帐前反射的月光变成“泛滥”的“河水”。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这八句的意思是远戍南郊的征人一去不归,今晚什么人在捣寒衣。
那在鸳鸯机上的女子,从萤光中抬头看到了银河,勾起对征人的思念,一只孤雁飞过鹊桥,哀鸣声声。
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在晓天之中。
银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之道,在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将光辉让给那晓月,悄然隐去。
乌鹊桥:即鹊桥。
接着诗人在以下的八句中,想象在银河的映照下,“南陌”思妇对于征人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诗人从万户捣衣声中,想到了一去不归的征人,并进而想到了正在“鸳鸯机”上刺绣的女子。
正在思妇思念征人时,一只孤雁正从牛郎、织女相会过的“乌鹊桥”边飞过,发出哀怨悲鸣,更使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
这明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出处进退之道。
《关尹子·三极》:“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无穷,圣人之道则然。”
明河在黎明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光辉让给那晓月的流光,悄然隐去。而思妇的眷怀之情,却无法停歇。
这一段,是上文的转折和深入,它由单纯对明河的赞美,转入对人事的感叹,进一步把人间、天上融为一体。
那捣衣之声与雁飞萤度相交织,冷清、凄切之感,无穷的相思之情,将伴着耿耿长河,无终无了。
特别是诗人在“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两句中,赋予明河以人的崇高感情,使得它本来就美好的风彩更为美好。
这里采用十分婉曲的手法,进一步赞美了明河,也为最后四句埋下了伏笔。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最后四句的意思是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而不可亲,我希望能乘槎到天上去追寻。
还要拿织女支承织布机的石头,回访成都卖卜人。
乘槎(chá):乘坐竹、木筏。
最后四句,诗人以神话故事,作了精彩而又富有深意的收结。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不可亲”,因此,诗人要到天上去。
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有人乘槎而去。遇一丈夫牵牛而饮。遂问此是何处。牵牛人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按严是汉代术士)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
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又据《太平御览》卷八引刘义庆《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诗人把这两个故事糅合到一起,自然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执着地追求美好明河的强烈意愿。
同时,诗情几经曲折,终于从地下跃升到了渺远的空中,天上、人间,到此合而为一,使诗歌充满了神奇、幽远的艺术魅力。
自己终究希望离开那城阙阻障、复道蔽空的帝都洛阳,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去,字里行间深深地隐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怨愤。
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下,蕴含着诗人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苦闷与忧愁,以及对于当时政治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虽然充满了典故和传统寓意,却仍然生动地描写出京城上空的银河景象。
全诗疏密有致,摇曳生姿,既有跨越天上人间的宏大境界,又有对思妇之情的细致剖析。
在结构上变化波澜,恰到好处地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如“复出东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归”,“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使得转接自然,气势流走。
另外,全诗以散行为主,但却穿插了一些对句,如昏见晓落、云母水晶句,在自然中表现出精工,显得从容整练,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技巧。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