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瞬变》一书,给我的感受颇多。
尤其是理性、感性以及行动路径的剖析讲解,清晰地描述了关于改变这个难题的三大成因。
借着,这本书的分享,我鼓励了身边的亲友,努力做出改变。
更重要的是,因为《瞬变》,让我有了改变的信心和勇气。
改变,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愈加大的组织和工程。
在考虑改变的策略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分析,问题构成的原因。
毕竟我们需要知道,为啥改变,如何改变,问题成因是前提。
大脑中的理性部分,像骑象人一样,会尽量全面的找到问题点。
然后根据所有的问题点,试图一个个解决,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
可惜,这样的改变太难了。一个人陋习构成都是多重原因,如果推及到一个团队、群体,就更加复杂。
问题一多,便会显得杂乱。一乱就没了章法,没了章法就无从下手。
分析的头头是道,最后全变成了是毫无用处的废话。因为分析再多的问题点,无法给出现有阶段的解决方案。
从此,让骑象人患上“分析瘫痪”症,发现处处有问题,四面是楚歌。
进而没有清晰方向的指示,无穷无尽的原地打转。如同过载的CPU,结局卡死甚至过载爆机。
那如何在重重困难的改变初期,实现零的突破,勇敢前行呢?
书中给的办法是,找到亮点。
简单说,在改变初期,存在的问题肯定特别多。与其全面分析,不如找到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实现的一点点小进步。
小的进步,能够给你继续前进的勇气。并且是初期的迷雾中,适合前行的最佳方向。
文中提到了救助儿童协会改善越南当地儿童营养不良问题。
一位语言不通的学者,远赴越南,当地政府不支持,协会资金不充裕。
一个无钱无势的异乡人,让这个贫困地区改善营养,并接纳自己提出的新膳食主张。
会有多难,可想而知。
斯特宁博士没有退缩,他从同等养育环境中,归纳各个孩子的营养情况。
发现了同样穷困家庭中,把孩子养育健康的亮点,进而推广到了周边人群。
本地化,可复制,无成本。
这样的亮点,极易让周边人接受,突破便从此开始,复利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6个月后,65%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改善,进而影响了越南265个村庄,220万民众。
找亮点很难么?其实不是。
只要静下心来,分析目前情况下,找到同等情况下的优秀者的成因即可。
由于我们的心中习惯聚焦问题,追求完美,因此忽略了优秀的点。
近日,我一直在为家事奔波,心境也颇有波动。
可每当沮丧时,我就努力的去寻找当下情况下,我能做些什么,同等情况的人们,都在怎么做。
于是,我去找有从业经验的伙伴,不想无意中促成了订单。
我想这就是开始去做的好处,在现有环境中,找到亮点,坚持下去。
一定会走出迷雾,走向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