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标磨基山(9)

作者: 宜昌石头 | 来源:发表于2019-04-16 07:43 被阅读3次

    宜昌地标磨基山(9)

    然而,围绕着磨基山这个制高点所展开的争夺战在抗战前后也曾经发生过。

    1921年夏天,正是军阀混战的时候,川军打着“驱逐湖北督军王占元”的旗号,出兵援鄂。熊克武率部从长江南北两岸步步逼近由施宜镇守使兼十八混成旅长赵荣华指挥的北洋军阀占据的宜昌。从一开始,出川的川军就气势凶猛,势如破竹;而北洋军节节败退,一边急电武汉祈求援军,一边龟缩宜昌南北两岸以逸待劳。

    那年的农历八月初二,川军第二混成旅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刘伯承率部向江南的北洋军发起攻击,据张任夫撰写的《川军援鄂,宜昌之战》回忆:“次日上午,防守南岸的北洋军除大部被消灭外,残部皆抱头鼠窜,纷纷逃过长江据守北岸城区,在过江中亦有不少被击毙的。接着刘伯承部迅速占领紫阳、点军坡、孝子岩、十里红及磨基山沿江一带的制高点。”可是由于那个很有些胆略的吴佩孚在城破之时及时率援军赶到,冒着枪林弹雨,亲临前线指挥北洋军发起反攻,川军功亏一篑,只得灰溜溜的退回万县(现在的万州)去。

    而在1949年夏天,由解放军发起的那场解放宜昌的战役浓缩起来就是自7月10日开始,13兵团38军、47军和鄂独一师的部队在六天时间里,在宜昌城外围,攻克半月山,强攻宋家嘴,奔袭古老背,强夺南津关,攻占营盘岗,智取茶庵山,激战镇镜山,勇夺东山寺,到15日晚分别从镇镜山、北门、东门、铁路坝、北山坡、杨岔路等几个方向向宜昌城区发起攻击,国军连夜全部撤退,到16日凌晨,宜昌就获得解放。

    在这场战斗中,解放军和一些正面的史料几乎没有提过磨基山,不过,原参加过宜昌之战的国民党第2军9师27团1营营长的解云祥在回忆文章《宜昌解放前后的国民党第二军》一文中倒是多次提到磨基山:“共军从当阳衔尾赶来,分兵于14日,15日从东北两面向宜昌发起猛烈的进攻,……第二军炮兵全部放列于磨基山,以猛烈的炮火隔江向宜昌阵地前沿地带进行猛烈的轰击;停泊在江中的‘英德’军舰也发炮助战。共军冒着猛烈的炮火向宜昌土城(原注,既大梁子岗、二梁子岗)和牛鼻子岗(均属于现在东山范围)猛烈进攻,双方伤亡惨重。”

    据解云祥回忆,7月15日夜,他被紧急招到第九师师部,师长蒋治英告诉他,国军已处于被共军三面包围之时,军长已决定放弃宜昌,渡江向南部山区撤退,派给他这个营的任务就是“迅速渡江,在磨基山一带高地占领掩护阵地”,以便掩护全军撤退。他在文章中写道:“所幸占领宜昌和在古老背渡江的共军,没有马上尾随我军追击,因此我营作为最后撤走的部队也能安全离开阵地。”

    笔者看见相关磨基山的资料中是这样介绍的:“20世纪40年代,宜昌被日寇侵占,后被国民党盘踞,磨基山作为制高点,曾被大造防御工事,山上的林木生长无几,成为秃山。”这当然是事实,先是军阀混战,再就是反击日军的侵略,再就是国共内战,数十年的连年征战,在磨基山修建工事,布置火力点,清除障碍物,自然就会将树木统统伐去。

    不过这似乎也不全是对的,笔者在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次随父母去爬磨基山的时候,正是大办钢铁之时,炼钢需要大量的燃料,于是,不仅是磨基山,连东山也被剃了光头;上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笔者经常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渡过长江去爬磨基山,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肚子吃不饱,磨基山上盛产一种中药材黄姜,挖出来拿回去或蒸或煮,可以充饥的;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和一帮狐朋狗友再去爬磨基山,想起了印象中那种又面又好吃的黄姜,居然在那些树林间、草丛中偏寻不得,就有了几分惆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宜昌地标磨基山(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xv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