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是一本自传,里面每一个事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做过的事,走过的路,反思记录,不断总结,好像就是我们身边普通的一个人,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反观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行为和想法,有没有找到解脱之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很简单,形成自身的独立思考有点难,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那样的经历,有些人挣扎着选择了进化,有些人被环境通化,渐渐失去了生存的本能。
作者的几段个人经历,看得人唏嘘不已,而大多数人遇到这件的事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
第一件事,作者在12岁那年,向父母要了10元钱,报名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学会了BASIC编程语言,然后每年参加各种竞赛,次次都是第一名。17岁那年,省里举办计算机竞赛,参赛名额被一个老师的亲戚顶了,计算机启蒙老师坐火车带着他去参加竞赛,再次拿到第一名,但因为不是正式名额,就不能拿到正式名次,而那次竞赛的前三名,全都被保送了清华。
对于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还有比这更无奈的事吗。在这个时刻,所有的安慰都没用,心里有什么样的苦,是无法言说的,就算是说出来别人也不见得理解。所以,从这段经历中,作者学会了一件事:你的苦没人知道,所以,从此坚决不抱怨。这也是曾国藩所说的“打破牙齿和血吞”。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遇到,就会有不同的解答方式,大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事情的发展走向,很可能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看不到结果,这时候,容易产生抱怨、诉苦,哀叹命运不公的情绪,过后反思就会知道,这类情绪于人于己毫无益处,理解你的人,虽能与你产生共情,心里得到片刻安慰,但安慰不能替代自身的苦楚,不理解你的人,会觉得你很倒霉,甚至会看你的笑话,而诉苦和抱怨的根源在于“没办法”,对自己的无能为力,但凡有办法,就忙着做事去了,所以戒除抱怨是第一个要切除的“毒瘾”,这真是最痛的领悟。
第二件事是高考。因为第一件事的打击,让作者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胡搞乱搞,最终因两分之差与本科失之交臂,看到别人在新环境的喜悦和兴奋,他还在原来的小环境中挣扎,继而参加了补习,而在高考的前夕,因为阑尾手术带来的剧痛使得记忆力大幅下降,与第一志愿又因两分之差失之交臂,最后,上了一所普通大学,浑浑噩噩度过了四年。
从这件事中,作者得出了三个结论:
没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关键时刻,谁都帮不上忙,只能靠自己。
失败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差一点成功了。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看起来不相关的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件看起来是外部的原因导致,自己无力改变,也就接受了,第二件事看起来是有能力把握,最终还是没有走向想要的结局,我们从中能做的就是经历和教训,或许这是发生过的事所能教会我们的东西,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再用智慧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不同的视角有了不同的结局,如果当时作者选择了抱怨哀叹,浑浑噩噩度日,一味向外寻求,也就不会有今日之成就了。
Carol Dweck教授认为人对能力和智力的看法分为实体论和渐进论,实体论者相信能力和智力都是固定的,至少是有固定上限的,而渐进论者相信能力和智力都是逐步积累获得的,甚至是没有上限的,这两种观念带来的差异是巨大的。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或多或少有过几次作者那样的经历。而相信前者还是后者,往往决定了不同的成长轨迹,相信实体论者,放弃了挣扎,选择了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相信渐进论者,在关键时刻,会做出主动选择,生活给予什么就用好什么,进而有了重生的机会,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很多影响我们一生的,看起来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都不成比例成为关键节点,而所有的重生其实都是放弃部分安全感、主动做出选择的结果,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动选择,愿我们都能长成有能力做出主动选择的个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