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时候,县城就一条大街:东风大街。
所有与商业、娱乐有关的项目,全部围绕着这一条大街展开:供销、百货、土产,电影院、台球厅、录像厅,还有物资交流会。
大约是04年左右,才在县城北边新开了一条路:轩辕路。初开的时候,路两旁的建筑还不算多,尚觉冷清;但是也有热闹的时候,夜市。其实就是一伙小贩自发地组织起来的烧烤、地摊儿,就在街角东北那一片儿,晚上能摆起十多家来。对于一个4、5万人口的小县城来说,不少了。
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了:下馆子已经很平常。不像我小时候,基本就进饭馆吃过早点;那还是上学路上的一个回民饭店,小学时候,父亲领着我进去吃过几次老豆腐。这是我对于饭馆儿最早的记忆。后来上了班,跟着单位同事进出饭馆的时候才多了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62917/a7d7fa3b37285097.jpg)
这些夜市,在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的时候应运而生。也是,刚上班那会儿,我一个月60块钱工资,除去抽烟,剩不了几个子儿;04年,工资涨到了800左右。吃一回地摊儿,花不了100块,偶尔还可以承受。
这就更别说那些公子哥儿、酒鬼们了,地摊儿上,自然是消磨夜生活时光的最佳地点。
热闹了,自然事儿就多;本来就年轻人居多,更何况还是喝了酒的呢。
一个我迄今为止听过的最奇葩的找茬理由,就在这里诞生了......
县城有一哥们,比我应该大了有4、5岁的模样,在04年,差不多32岁左右。这哥们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父亲是县里一家企业的老总,家境殷实;也许是家庭条件好的原因吧,生得人高马大,体型有点付笛生那感觉,反正就是高、壮。模样长的也很有特点,不丑,大头,胖脸,天生络腮胡,自带横那种,常年留个板寸,有点像港片里见过的某个“老大”的样子。一起玩的哥们都叫他“老范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17362917/b8639c13827dfecd.jpg)
这天晚上,“老范儿”跟几个哥们嗨完,回家路过夜市,突然觉得肚子有点饿了;于是找了一个熟人的摊儿坐了下来,点了一盘花毛组合,两瓶啤酒、两张馅饼,自顾自的喝了起来。不过他没注意,旁边座位有两个小后生,从他落座就一直在瞅他,不说话儿。
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后生,端起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操起一个啤酒瓶子,恶狠狠向老范儿走了过来。
只听得“啪”的一声,啤酒瓶在老范儿的头上开了花。老范儿捂着脑袋,鲜血从指缝里直流,看看后生:不认识啊(后来听说,俩后生只是临县过来玩的);但是,这边还没反应过来,后生留下的话让他更加懵逼:“cao你MD!你他ma的长这么横干嘛?”
第二天,朋友把这个传遍县城的故事讲给我听,我下意识地摸摸脸蛋:感谢爹妈!给了我一个比较安全的长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