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家谈读书

大家谈读书

作者: 素水_6e9a | 来源:发表于2019-12-10 20:52 被阅读0次

    挑灯细看大家谈论书与人生。书虽无语,人却有心。

    初衷

    成为一个读书人一直以来都是我的一个梦想。是的,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自己能真真正正融入到一本书中去,不受外界的干扰,只有我和书中人物。

    自幼小没有受到来自家中浓厚读书气氛的熏陶,直至大学,读过的书的数目屈指可数。到了大学,在别人疯狂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时候,我内心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说:看书多浪费时间,不如好好看看老师明天要上的课吧。

    大学四年的光阴就是在我抱着这样的想法中一瞬而过。我读得书依然还是那可怜的一两本。

    来了研究生之后,由前期阅读量形成的内在知识的储备在不同人身上体现出来了。有的人即使现在没怎么看书,但依然能够出手就惊艳,出口就是诗;有的人依然有看书的习惯,公众号不定时更新,文笔清新雅致,内容广泛不一。

    在这种重重的压力下我痛定思痛要读书,可是终究达不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更别奢望王国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了。可是,怎么办呢?怎样读书呢?

    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我想到了“解铃还须系铃人”,怎么读书还得再回归到书中。所以我从图书馆中借了京华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名家谈读书》,想看看这些文化大家都是怎么看待读书的,他们又是怎么读书的,是怎么从读书转化到写书的。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选读了一些古今闻名的大家的文章,把里边的文章大致分成了三类;怎样读书,如何读书,以及为什么要读书。

    如何读书?

    关于读书,胡适在《读书》当中谈到,读书精,博。在精这一方面,读书者需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但是,在他看来,“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在要求“精”的同时还要“博”,因为“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贾平凹对读书持有相似的观点,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一文中,他劝诫自己的小妹“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能找到的书都要通读”,只有这样思路才会广,才可以触一而通三。但是他也强调“切切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周汝昌,他在《读书与治学》中强调无论是读书还是治学,都要“由博返约,先博后专”,同时她还提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读书治学,所为何事?要弄清楚。你搞清楚了吗?我现在问问我自己,我读书是为了自己写作的时候有据可循,给我所描述的事情一个合理符合逻辑的解释。

    相比起这两位的严谨,老舍先生的读书显得就比较任性了。他在《读书》中总结自己的读书方式:自己读书不系统,全凭心情;读得很快,记不住;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不读自己的书,也不愿谈论自己的书。

    季羡林也谈过读书这一问题,不过他是针对学习外语而谈出的。季羡林老先生特别坦诚,在他看来,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总结出了三大要点:接触语法,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勤奋要比天资占更大的比重,但二者缺一不可;不要妄想捷径,外语学习没有捷径。在我学习英语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学英语对我而言真的没有捷径,而且越学越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学。

    读书怎么好?

    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无不倡导读书。读书究竟怎么好,这些文字能带给我们什么?这些大家也同样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

    胡适在《为什么要读书》里谈到三点原因,他以宋真宗在《读书乐》的一句名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我们读书是为了接受人类的遗产,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为读书而读书,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三,读书帮助解决问题,供给思想材料,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最后,他总结到:读书要读到有乐而无苦。

    汪曾祺在《读杂书》中大概论述了读杂书的好处:

       读杂书算是一种很好的休息;

       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

       学习语言,杂文书文字随便、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接近口语;

        读杂文可以悟出一些写小说,写散文的道理。

    关于读书的好处,贾平凹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有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

    当然,在那个时代,科技还不发达,人的能力有限,社会所能提供的也相对有限。不像当今这个有序的知识社会,读书可以与谋生这件事儿齐头并进,甚至还能相得益彰。在贾平凹看来,噬读也不一定都有益于读者本人。它会让读者受苦,因为终日为了那仅有的几本珍藏书而踏遍全城各大旧书店,费尽口舌只为将这本书收为己有;读书就别当官,读者的全部身心都耗费在了文字当中,哪有精力注意这人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更别说官场上的那些觥筹交错,暗箱操作了。读书也无法确保读者有个好身体。终日伏案在桌,翻阅不倦,长此以往,怎么可能还有一个好身体呢?

    今天刚好在网站上刷到白岩松的《对白》,恰好主题是:为什么要读书,在这场演讲里,白岩松给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拥有知识并非等同于拥有智慧。浅阅读带给我们的是知识,而深阅读才能给与我们智慧”

    “人找书是很难的,但书找书很容易。越读书越知道应该读什么书。读书不能保证命运会更好地对待你,但是可以保障你更好地对待命运。你所遇到的所有困惑在书中都有答案。”

    “要有一本生命之书,放在你人生的床头,经常要翻阅,而且越翻越新。”

    “读书是成本最低,受益最大的一种投资。”

    “读书是一个缓慢变现的过程,但是会持续变现。”

    “只有读书才是随时可以开始的旅行。”

    读书为了什么?

    读书是为了什么?这时脑海里会不自觉想到周总理 的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叶圣陶在《读书的态度》中曾谈到;读书是处理现实生活的手段之一。也有的人为了从书中寻找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慰藉,将自己的所有期望寄托在书中,这也是古典作品之所以伟大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兴趣”所在:自由,平等,博爱)!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读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诉求,一是增加自己的厚度;二是润色自己的谈吐,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输出。

    读书这个想法萌芽于高中,为此向表姐讨教,除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之外毫无收获。上了大学受狭隘的思想限制,大学四年的时光就这样白白浪费,然而,这个火苗并没有熄灭,因为研究生我遇到了更多这方面优秀的人,他们自己写公众号,随笔一写就是一首七言押韵诗。

    最开始我只是想写东西的,可是,写着写着慢慢发现,自己写的始终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丝毫没有吸引力,也不具有说服力,重点是无论写哪个方面的文章,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自己这一方面。

    我又向自己写公众号的舍友求助,问了三四次,每次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就是仿写,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文章,仿写。我也听过“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但是现在的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文字,我也不知道哪个作家是什么风格,我分辨不出来,所以“仿写”这一步始终都没迈出去。

    但我不可能一直等下去呀,所以还是得靠书。正如白岩松说的,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家谈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qn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