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深深地感到,正义应该战胜一切。
——阿加莎《无人生还》
01# 无人生还
阿加莎的作品从来都是那么直捣人心,那么直击灵魂,那么引人深思。《无人生还》正是其中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惊心、震撼、深刻……同时又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这部作品曾有多个译名,我认为,《无人生还》最为贴切原著书名“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岛上的十个“小兵”,在绝望和恐惧的煎熬下,最终,一个不剩,一个不留。
细心阅读,总会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现代侦探小说的影子:孤岛、断联、童谣、玩偶、失踪、死亡……以及一段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阿加莎曾说:“这个故事的创作历程比较艰辛,一要把情节设计得合情合理,二又不能把谜底过于明显地透露出来。”
然而,当翻开第一页时,心里就再明白不过,没有谁能活着离开这座岛。
02# 罪人
记得小时候,曾一度沉迷日本漫画《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众人踏上与世隔绝的孤岛,无援无助;死亡一个接一个离奇地发生,又一个接一个离奇地吻合当地传说或传闻。
年幼的我,屏着呼吸,一惊一乍地跟随故事探究谜底深处,那种惊悚又惊叹的感觉如今仍记忆犹新。
因此,《无人生还》总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唯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大侦探”,这里只有凶手和死者。很显然,这些受害者都是罪人。
十个人,各怀鬼胎。表面上看似良民:警察、医生、法官、将军、富豪、士兵、修女、教师、管家、佣人……实质上却是自私自利、不择手段、恶毒卑鄙、道德沦丧、迂腐虚伪的无耻之徒。
他们看似虚构,却是时代或社会的产物,为了金钱、私利、权欲,不惜破坏社会秩序。他们或以上欺下,凌辱地位卑微者;他们或以下欺上,谋害财富拥有者。
然而,这些罪人,竟侥幸钻了空子,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03# 惩罚
这是一场计谋已久,精心策划、思量缜密的大厮杀。从一开始,凶手就没想要放过任何人。
死亡步步逼近,童谣余音缭绕,玩偶相继失踪。有人嘶声力竭,有人无力思考,有人魂飞魄散,有人一心想着逃离……但,没有人能摆脱无尽的恐惧。
这也是一场肉体和精神上的剧烈惩罚。正是这种剧烈,让过去埋藏至深的罪恶感弥漫全身,罪人们开始心虚、懊悔、畏怯、绝望。此时的凶手,看着濒临崩溃的罪人,是何等的乐哉。
这更是一出扮演上帝伸张正义的戏儿。通过文末“凶手的自白”,我们看到一个心理极端矛盾,且具有双重性格的“上帝”。
他既是一个代表正义的法官,又是一个嗜血成性的虐杀狂;他对惩罚罪恶充满激情,同时又十分享受折磨犯人的过程;他一心想要伸张正义,却屡屡看到逍遥法外的罪恶之徒。
这位看似戏剧化的凶手,其实正是现实生活中强烈主张正义,却无法伸张正义之人的极端代表。这种愈发沉积的憋屈,这种愈发堆砌的不满情绪,最终爆发成一场打着正义牌坊的大屠杀。
04# 主宰
阿加莎借极端的人,揭示人性的贪婪自私,折射受害者无处申诉的现实;借极端的故事,表达对伦理与法律需要和谐发展的诉求。她在隐喻,也在讽刺。
那么,罪与罚,生与死,到底该由谁来主宰?
故事读到这儿,不禁想起阿加莎的另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东方快车谋杀案》,众人借伸张正义之名,把杀人之事说得如此理直气壮,让人为之汗颜。
显然,凶手从来都不是正义的,他们只是在满足一己私欲,发泄一腔怒火而已。由此可见,沾满鲜血的双手从来都不是上帝之手,那么,打着“人权至上”旗号就是正义的代表吗?
据了解,世界上废除死刑的国家有105个,不多也不少。当杀人不需要偿命,人们会质疑,法律到底在捍卫什么?当法律无法维护正义,无法抚慰颤抖的心灵,人们该如何容忍?
我以为,罪恶之人总有惩治之道,若侥幸逃脱,也自有天收。法律的完善靠的是理性的人为,而非魔鬼的冲动。或许,艰难的忍耐不可避免,但我相信,受屈灵魂的呐喊,必能被听到!
阅读更多书评,
关注微信公众号:大翎爱写字
网友评论
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邪恶,真理也往往在两者之间飘摇,法律的建立健全也是通过一个个个案一步步推动的。
这世界不存在绝对的黑与白,在任何时候,法律都是滞后于时代的。普通的平凡人申诉正义,大部分人都会首选法律途径,但由于个人资源的匮乏和法律条文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一次法律都能站在正义这边。在面临这种人生困境时,告诉这些人:等、忍…似乎很残忍。
这世界充满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