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晓书馆每天写1000字读书
快时代下的一点慢思考 ——读《历史的温度》

快时代下的一点慢思考 ——读《历史的温度》

作者: 弦歌1991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09:02 被阅读116次

    朱光潜先生说,为写文章而读书,会读得更细致、更深入,这是经验之谈。

    当我决心为今后阅读的每一本书都写下有点质量(至少足够完整)的读书笔记时,读书就成了一个认真、缓慢甚至有点吃力的过程。书读完了,读书笔记还没有眉目,就无法安心地把书本放进书架。

    我反复告诫自己阅读不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更不能为了积累吹嘘阅读量的资本,而是在掩卷之后能反躬自身,从思考中萃取出只言片语。

    这或许算是一个端正的读书态度。

                                                                   1

    选购《历史的温度》时隔着塑封,有些雾里看花的味道,封底上一众新媒体人的推荐语,推断是本有趣的历史读物,包装庄重朴素,大概这书也不会太媚俗。本意就是寻一本好读又不肤浅的书,作为辛苦蚕食大部头之余的调剂,通读之后,阅读感受基本达到了预期。

    书名为历史,但涉及内容不局限于历史,晚清余晖、民国风云、抗战烟云,再到科技建筑、当代体坛,作者侃侃而谈。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是端正的三观、充沛的正能量和认真求实的态度。

    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无法考证书中所谈史料是否准确严谨,在此方面不做班门弄斧。当然书籍本身属于随笔,不能按照历史书籍来看,相比补充历史知识,感受更深的是对新媒体写作的启发。

    选题很准,多数观点并不算新鲜,但大都能切中读者的兴趣点。标题基本上可以作为新媒体写作的范例:如知乎体,写蒋百里的《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写鸟山明的《靠画漫画,28岁就缴4000万元个人所得税是怎样一种体验?》,如野史体,写戴笠的《“戴老板”之死》,写王亚樵的《“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如金句体,写埃菲尔铁塔的《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文笔娴熟流畅,行文简洁明快,才气充沛而不卖弄,一切构成了轻松愉悦的阅读历程。

    但毕竟只是随笔,很多问题只是匆匆带过、浅尝辄止,看后印象不深,有些隔靴搔痒之感。

                                                                         2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历史是没温度的。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大多来自历史课。在教科书上,历史人物是偏平的,一个历史人物形象是高大的,那他各方面包括私生活在内是没有任何污点的。课本上会告诉你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却不会告诉你玛丽居里和遗夫的学生朗之万有一段充满争议的恋情。课本上会告诉诉你李鸿章签订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却不会告诉你李鸿章作为晚清的“裱糊匠”那种“秋风宝剑孤臣泪”的悲凉。

    历史事件也是枯燥的、冷冰冰的,所有有趣的知识最后都要干巴成满载痛苦回忆的考点。

    在教科书中,历史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习惯于用现在的观点衡量古人的做法(很多失败原因里最后都要谈到阶级的局限性),将重要人物的姓名、生卒年月,重要历史事件的时代意义、正负影响背得滚瓜烂熟,却忽视了蕴藏在其中的精神流传,最后考出了一个不错的历史分数,却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观,对历史的兴趣也随之消磨殆尽。

    历史本身很有趣,历史本身也很精彩。可悲的是,宁可放着这些动人故事被蒙尘、被遗忘,我们的宣传中仍是以空洞的说教为主流,荧屏上还充斥着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意淫强国的雷人桥段。

    在《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一章中记录了关于地动仪真假的争议和论证,其中作者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应该早已跨过了需要过分夸大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来满足民族自尊心的时代,那样做,只会映射出自己的自卑。有,我会证明,没,我会承认。这才是最大的自信。

    这也是我们应该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3

    还有一点关于快与慢的思考。

    本书从公众号写作开始,再从公众号中挑选文稿选编而成。顺利完成从快到慢,从冷到热,从新兴到传统的回归,线上能有一群粉丝,线下能有一群读者,真心让有志于写作者羡慕。

    微信公众号是快,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吸引眼球,免不了炒作、玩文字游戏、搞震惊体。翻一翻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关注了不少,但认真读下来,每期必看的寥寥无几。

    而纸质书籍是慢,精美的装帧和油墨香气,让文字也洗去网络信息的浮躁,庄重严谨了许多。看帖子也许习惯一拉到底,但读书的体验是沉浸式的,非心静不能读。

    如今的时代,对一个写作爱好者,是幸福的,有繁杂的平台去展示,太多的才华有幸免于受埋没之苦。引经据典或考证细节,只需百度一下,再没有古人韦编三绝的辛苦。

    同时也是最糟糕的时代。翻开热门文章,清一色的成功学、毒鸡汤,人人都迫切盼望着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甚至听几句大道理,就能立刻脱胎换骨。这样的背景下要精心打磨自己的文字,需要更大的定力。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自古华山一条道,山下看似更热闹了,实际上通往山顶的,还是只有最险峻的那一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白薇仪:为什么要为写文章而读书,才会更细致,更深入?
        弦歌1991:为了想着写好读书笔记,读书过程中就会一直做摘抄,想思路,这是我的体会,不一定都通用哈
      • 凯文讲书:为写文章而读书,会读得更细致、更深入:+1:
        弦歌1991:共勉

      本文标题:快时代下的一点慢思考 ——读《历史的温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bww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