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散文
《季汉辅臣赞》节选文字翻译

《季汉辅臣赞》节选文字翻译

作者: 之苹 | 来源:发表于2024-04-25 00:15 被阅读0次

我的朋友白女士说她正在看一本讲蜀汉历史的书,书中节选了一段文言文她看不懂,向我求助。我看了一下,应该是节选自蜀汉杨戏的《季汉辅臣赞》。杨戏是蜀汉官员,其事迹载于《三国志•蜀志•邓张宗杨传》中,他写的《季汉辅臣赞》是称赞蜀汉君臣的文章,《三国志》写他的传记中有收录该文。该赞文内容很多,我就不贴出来了。现在需要我翻译的文字如下:

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郢则臣主归心,顾援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然而奸凶怼险,天征未加,犹孟津之翔师,复须战于鸣条也。

上述文字是讲刘备事迹的,把刘备狠狠地吹了一遍。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刘备的生平事迹应该很熟悉的,在这里我就不展开敷述他的故事了。需要说明的是“犹孟津之翔师,复须战于鸣条也”两句,涉及到两个典故。

“孟津之翔师”说的是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在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古时候是黄河的渡口)这个地方大会天下诸侯,周国和其他众多诸侯国一起举行了誓师仪式和军事演习,姬发还在这里发表了三次誓师宣言,其事记录于《尚书•周书•泰誓》中。周武王率领联军度过了黄河,但以“天命未知”为借口而退兵(即上文中的“翔师”)。几年后姬发率领联军在牧野之战打败纣王,建立周朝。

“战于鸣条也”是指“鸣条之战”。夏朝末年,夏王桀残暴荒淫,商部落首领“汤”趁机讨伐夏朝,商汤率领军队在“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这个地方和夏朝的军队进行决战,并将其击败,最终灭亡夏朝,建立商朝。汤在决战前为鼓舞士气作了动员讲话,也就是《尚书》中记载的《汤誓》。

“犹孟津之翔师,复须战于鸣条也”是承接上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之事,“庸、汉”即指上庸、汉中,而“元寇敛迹”说的是刘备和曹操汉中之战,这场著名的战役是蜀汉的定国之战,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控制了汉中全境,并乘势攻取了川东的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孟津”、“鸣条”两个典故都是有道伐无道,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杨戏用来类比现今局势:刘备在汉中之战后自立汉中王,后来又登基称帝,延续汉祚;因此“孟津之翔师”寓意汉中大胜而蜀汉建国,“复须战于鸣条”是在畅想日后蜀汉必然会和曹魏进行决战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还有一个典故是“高祖之始兆”,讲的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当亭长时帮县里押送服劳役的人去骊山帮秦始皇建陵墓,这些人在途中多有逃亡,到了丰西这个地方的沼泽地时刘邦索性将他们全放跑了,有十几个人不愿离去,都愿意跟随刘邦。刘邦当天夜里喝醉酒在沼泽地中走,让一个人在前面开路,那个人跑回来说前面有条大蛇挡道,赶紧回去吧。刘邦喝醉了酒胆子就大起来,说一个大男人还怕这?抽出剑跑过去把蛇劈成两半。他走了几里后醉得不行了就睡在路边。在后面走的人来到蛇死的地方,有一个老太太在夜幕中哭,那人问老太太为什么哭,老太太答:“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我儿子是白帝子,化为蛇,挡路,今天被赤帝子砍死了,所以哭。)那人认为老太太骗人,想抽她,她忽然不见了。那人走到刘邦跟前,刘邦刚好醒了,那人就把这件事告诉刘邦,刘邦听了心里很高兴。追随的人自此很敬畏他。这个故事显然是司马迁把听来的民间传说记录下来彰显刘邦天命所归的,斩蛇起义是刘邦创立帝业的开始。文中用此意指刘备是继承了刘邦的天命。

现在开始进行翻译:

(刘备)年轻时在燕、代两个地区崭露头角则仁义的名声显著,去到齐、鲁地区做官则英豪风采广播流传,暂时寓居荆、郢地区则士族官员倾心结交,去援救吴、越地区则东吴军民都仰赖威名,威震巴、蜀地区则万里蜀地整肃震惊,挥师庸、汉地区则贼军元首逃得无踪无影,因此能继承汉高祖帝业之初的征兆,规复大汉的社稷江山啊!然而那些奸诈凶残狠毒阴险的敌人还存在,代天征讨的兵威尚未降临在他们身上,就像周武王在孟津回师,日后必然会像鸣条之战般与之决战。

至此,翻译完毕,希望能帮助到白女士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季汉辅臣赞》节选文字翻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ag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