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用中的形似和神似
在化用中,形似和神似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形似注重外在形式上的相似,而神似则更强调内在精神上的契合。
首先,形似是化用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引用、模仿或借鉴前人作品的语句或意象,我们可以创造出与原作品相似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上的相似性可以增强作品的文学色彩,同时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在以下例子中,诗人通过原句照搬、集句诗、减字法、增字法和改写法等手法,可以成功地实现了形似,使得化用的语句与原作品相得益彰。
原句照搬:
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栏槛依晴空,山色有无中。”用王维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晏几道的《临江仙》“微雨燕双飞”用的是五代人翁宏的原句。
集句诗:
王安石的《梅花》:“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惟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分别出自唐代诗人蒋维翰的《春女怨》、唐代诗人严恽的《落花》、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和宋代诗人詹茂光妻的《寄远》。集句诗是一种特殊的诗词活动,算不算创作有待斟酌,
减字法: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化用韩琮“晓风残月正潸然”。
秦观《满庭芳》“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化用隋炀帝“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
增字法:
李白《送友人》“萧萧斑马鸣”,源自《诗经小雅》“萧萧马鸣”。
秦观《满庭芳》“谩赢得青楼薄幸名”源自杜牧《遣怀》“赢得青楼薄幸名”
改写法:
苏轼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分别源自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综述法:
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将陆游诗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吴融句“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张良臣句“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熔于一炉,加上自己的独到体会,冶炼出千古名句。
然而,神似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化用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相似,更要追求内在精神上的契合。这种精神上的契合可以通过对前人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重新解读来实现。在化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原作品的内在精神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原作品韵味又具有新意的作品。例如,在上述例子中,通过综述法等手法,诗人成功地实现了神似,使得化用的语句不仅继承了原作品的精髓,同时也具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更多的神似更是化用于无形,天知地知而已。
诗词对其他文体的化用也可以作为一种用典,比如:鲁迅的“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源自对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元稹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源于《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苏轼,“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化用《庄子·知北游》“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之语意而又不着痕迹。毛主席诗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则引用《论语》中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