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二的时候看罢《优秀的绵羊》,心中是感慨万千,却不知从何说起。书中虽然介绍的基本都是美国顶尖高校的教育情况,但是在很多方面,如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也有类似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同身受或者说很有共鸣,使我经常边看边停下来审视自己,审视我受到的教育,审视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学校,及所处的社会。
图片来自网络(其实我看的电子书~)再优秀的人,也会自卑
书中开始介绍了许多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常春藤联盟顶级高校的学子,让我感觉这些人像是超人一般的存在,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会在心灵上经历那么多的痛苦。在自负与自卑两个极端之间徘徊,质疑自己的优秀究竟是为了什么,感到恐惧与忧虑,极度的在意成绩,选择课程从成绩的角度出发,参加的众多课外活动都是为了未来在简历上更加出色,在学校像是在闯关晋级。开始我对于这些天才所表现的完美真的很羡慕和佩服,忽然发现虽然我们不是那群那么优秀的天之骄子,但是从社会大众的视角,也是优秀的人群。同样的,会有人质疑自己每天的忙碌,一样的恐惧,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认识有偏差。就我个人而言,毫不避讳的说,我也这样。有一阵子,特别明显,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时候,看到的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总是随意放大任何方面的一点点不如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在各个方面否定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书中说到应试教育,乍一看有点老生常谈,不过它很可能对于一些人已经升级成了应试生活,想想,还是觉得挺可怕的。周围一些人和书中描写的那群优秀的人一样,比如绝对不去修那些给分低的课。
大学教育,怎么了?
书中用了大量篇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学教育,学校,学生,教师,社会。有一段话真的很想分享“投资与回报直截了当的概括了人们对大学教育的认知态度。大家总是习惯于计算投入与产出的量化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大学给予的回报应该是什么?我们的唯一目的只是就业吗?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作者的大量论述中当然没有说就业不重要,只是一再提醒,别忘了其他重要的东西。比如学会思考。
书中在大量篇幅都在阐释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优点,但是不能否认,在这个就业压力年年攀升的现实社会,很难实现,但是它再一次提醒了我,看似无用的人文学科对于一个人一生是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对新旧知识思辨,学会质疑和论证,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艰难缓慢的过程大学四年仅仅是一个开端。
人文素养,陪伴一生
关于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时在看的时候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高中的语文老师,容老师;另一个是大一时的思修老师,傅老师。我才意识到,多年之后,乃至于未来工作,我可能不记得容老师交过给我做题技巧,但是我一定记得,他教我们学会尊重别人,语文这个学科最终的积淀或许是人文素养。我还记得他说如果是他给路边的行乞者行善,不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居高临下,弯腰递给对方,而是会蹲下去,把钱放入。好像还曾经让我们去和周围的环卫工人等这些平日总被人忽略的人群去沟通。那一种思想真的让我的观念和认识慢慢转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和图书馆里打扫卫生的阿姨每天早上愉快的打招呼,接水的时候遇见,轻松的闲聊几句,我想我们的心情大概都会变得好些呢。
傅老师涉法专业的思修课真的是很有特色,虽说看上去是讲了将近一学期的序言,但是他所说的很多问题,是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那个时候审视大学教育真的是最适当的时候了。所谓“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
对大学教师队伍的小吐槽
书中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大学教师的内容,因为中国的高校几乎和书中说的美国高校有一样的倾向。如果没有记错大一思修课上老师说过这一问题,而大二上黄老师的课也说过,如今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水平其实很低,或者说高校的许多教师在适合科研的同时不适合教学,从这个方面看,自己也算是足够的幸运了。有同学吐槽,有的老师开的不同的选修课讲得内容是一样的,一个老师讲什么课都是相同的内容,这恐怕就是教授们研究专注而细致的体现吧,不宜赘述,毕竟还在这圈生活着。
选择“任性”
在看到《创建自己的生活》那一章,忍不住拍了照片,到现在仍然记得那段话“为什么当一个人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教育时,又遭遇他人的警告,说你是在自私和任性呢?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难道咨询,金融,不是自我任性吗?难道当律师享受高收入不是自我任性吗?学习历史是不被赞许的,因为它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而对冲基金公司任职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追求自己的热爱乃是自私之举,但是你若取得丰厚的收入,那就不是自私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思维”可以说是这段话和后面的语言打开了我自己加在身上的枷锁。
还记得书中在说到博雅教育和个人发展的时候又被一句话戳中“攻读你所热爱的专业会帮助你变得富有,但不一定有钱。”
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拨拨的学子却永远都需要徘徊与思考,必须要审视与面对。
自我救赎
关于前面所说的种种问题,后面的章节作者用了自我救赎的字眼来命名,感觉很有道理,这些方面,也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学会专一,集中精力,听从自己的直觉。其实更多的,作者谈到了精英教育在美国社会中的问题,不可避免的,联想到中国社会的现实。从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可能有绝对公平。“所谓公平不是说让每个孩子都一样,它只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足够的资源!”
感谢我能够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信息,感谢让我遇到它,让我停下来思考。有一天,实现自我救赎。
征稿活动链接:大学生活和读书专题联合征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