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只是凡夫俗子

作者: 一悟一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8-06-15 14:22 被阅读28次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看完之后必然会陷入沉思、感慨万千的好书,因为这是一个挣脱世俗羁绊,追求生命自由的勇敢者的故事,激荡人心,同时拷问人性。

               上面是对该书的传统描述。其实我想说的是,主人公真是疯子,对挚爱的事情是如此的执着,对心中的梦想是如此的坚定,能够如此决绝地与此前的自我割裂,让人心生佩服,让我汗颜之至。对于一个已到中年、接近“油腻”的男人来说,每次读完这本书,不啻于一次对主人公的顶礼膜拜,更是对心中那个梦想仗剑走天下的屠龙少年的默默回望。                 

             通读全书,不禁为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传奇而又诡异的人生轨迹所深深折服。一个40岁的男人,抛弃稳定生活、抛弃温馨家庭、抛弃世俗社会,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个人钟爱的画画事业追求当中。甚至此后10多年,他又抛弃友情、抛弃爱情、抛弃社会、抛弃健康,甚至抛弃了作为“文明人”的标签,如同脱去一层一层用于掩盖用于装饰用于伪装的盔甲,身心赤裸地在类似于原始社会的孤岛上,生活、画画,追求自己的理想。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生活就是“六便士”,得到它需要摧眉折腰的;而对于理想的追求(画画)则是“月亮”,它犹如璀璨星空中的终极亮光,照亮了整个夜空,掩盖了无数星辰。

            书中有一段很长的原话犹如神谕——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遇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因此,思特里克兰德的每次选择都是追随自己内心最深处、最根本的渴望——完全彻底、不留余地、没有任何妥协。也许很多人看不惯、不理解甚至会唾骂主人公的自私、薄情、寡义,但还是不得不承认他的专注、专情、偏执。

            要知道,伟大的人都是寂寞而偏执的。如果凡夫俗子人人都能理解或者做到,那伟大就不成其为伟大了。


               伟大的人怎么可以被俗世中的风花雪月、功名利禄、横流物欲所囚禁呢。他必须且必定是一个强者,拥有异于众人的力量,这力量能够砌起一道高墙,将他和茫茫人群隔离。他就应该像他自己所坦言的一样,把所有的时间、精力、资源用于让自己变得很好、让世界变得更美、让人类变得更伟大的事情上。

             豆瓣上有一段经典的场景描述:

            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这是对整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伟大而传奇的一生最为形象而震撼的最终展现。“便士”虽好,但“月亮”永恒。生命的价值、信仰的力量在此刻得到了具象的深化。

                 其实,每个人都是天才,只不过我们都被现实的“六便士”束缚住了。这六便士里,有家庭、金钱、功名、朋友、爱好和欲望。而遥遥挂在天上的“月亮”,绝大多数的人曾经翘首以盼,但在现实的面前一次次的妥协,让我们最终只能抬头仰望。少有人能勇敢地抛弃那“六便士”,不顾一切、坚定决绝、没有一丝动摇地去寻找、去追求、去拥有整个“月亮”。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只能是凡夫俗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只是凡夫俗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cm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