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羡慕一位朋友,没学过心理学,揣测别人心理的功夫倒是一流,每次聊天都能直击我的内心活动,加上他无话不说的性格,什么都被揭穿的无处可藏。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接触的人多了,就像他说的:“什么样的人我没见过?”(此人脸皮较厚),对人性了然于胸,聊天时自然不开口就能猜个大概。
也许是生活环境的原因,我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么多人,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直到最近看了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让我有一种阅人无数的感觉。
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被媒体大咖推荐过很多次,读者也有很多,我读的这本已经是第15版了,足足有500页,两位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在这一版中增加了电子媒体对沟通的影响,还有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很多人关注的亲密关系。
读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概念很多,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我觉得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沟通的读者很有帮助。学习一项技能,从最基本的术语做起。另外,每章后都有小结,便于追求快读阅读的读者节省时间,挑选自己想看的部分阅读。
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看入人里,主要讲自我的展现、知觉和情绪对沟通的关系;第二部分,看出人外,主要讲语言、非语言和倾听对沟通的关系;第三部分,看人之间,主要讲关系、气氛和冲突与沟通的关系。
作者为了内容不枯燥,还在书中配了很多漫画、扩展链接,以及与书中内容相关的电影、美剧推荐,摩登家庭、饥饿游戏、分歧者......。我看完这本书,回过头来再看这些电影,感觉对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剧情发展什么的,又有了另一番理解。
我想拿其中的几点说说:
1.先说说亲密关系。
在这个单身和离婚率越来越高的社会,被亲密关系困扰的人应该有很多吧。我们都知道,亲密关系最大的敌人就是吵架。随着交往的深入,个体之间难免出现冲突,一些人为了避免吵架,就会选择回避,或者以爱的名义,妥协,我爱她(他),所以我得依着她(他)。想想看,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时间久了会怎样?矛盾越来越深,委屈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而这对亲密关系将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毁灭,“我实在受不了你了,我们还是分开吧。”
其实想要赢得爱情长跑,吵架时不能一味地回避或是妥协,这只会让亲密关系破灭的更快,是什么呢?是合作。合作即双赢,把对方看做共同利益人——都是为了更牢固的感情,通过一起努力,找到让彼此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当双方把合作当成一种习惯,面对问题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冲突也就越来越少,感情自然也更深厚了。
另外,书中还说到了性别对沟通的影响。研究显示,女性偏向于通过坦露自我的想法和感觉来建立亲密关系,男性则更多是通过协助或一起做事来表达情感。比如在有些亲密关系中,女性希望听到男性更多的自我袒露,以确认男性是对自己的情感,而男性却用为对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情感。这一点或许解答了那些不怎么浪漫的亲密关系。不是不浪漫,而是彼此浪漫的方式不同。知道了这一点,或许你对她(他)能多一点儿理解吧。
2.再来说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如果孩子非常想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做父母的可能不太愿意孩子去做。这种情况下,你家庭的沟通模式是怎样的呢?
一致型家庭中,有良好的交流氛围,孩子会提出自己的理由,父母也会积极地倾听,但是最终的决定取决于父母。比如有的家庭中,父母有时会以都是为了孩子好的理由拒绝孩子的请求。
多元型家庭中,沟通是开放的,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会对这件事做出评估,好处有哪些,坏处有哪些,怎么做合适......最后就某一观点达成共识,问题解决。这种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更多的是一种密友关系。
保护型家庭中,孩子和父母很少沟通,只能服从,父母就是权威,父母决定一切。这种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较为冷漠,孩子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
放任型家庭中,孩子和父母不会就某事讨论,也很少沟通,做决定是很个人化的事,一切由自己的喜好。这种家庭父母放权给孩子,很少交流,也很少关心彼此。
那么,到底哪种沟通模式是更高效更令人满意的呢?
研究显示,来自一致型家庭和多元型家庭的孩子比来自保护型和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在倾听上更自信,在智力上更灵活。多元型家庭的孩子比在其他任何类型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少用言语攻击他人。相较而言,如果家长采取保护途径,不仅会导致孩子隐藏更多秘密,处理结果也会让双方都不满意。所以说在家庭中,遇到问题积极沟通、共同决策要比绝对服从和拒绝讨论能产生更好的结果,也能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去年年末的时候我略读过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最近又重拾此书,精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后续我会继续分享这本书中的一些沟通技巧,以及看了这本书后,我的一些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