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通老师在书中描述了陈之藩先生散文《熊》中的一处细节:
陈先生小时候放暑假,父亲就让他背唐诗,若背不过来,父亲就怒目相斥,甚至拳脚相加,一顿大打。一个暑假,几乎天天如此,而个个暑假又是如此,所以陈先生说这不只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痛苦。
直到有一天祖母向全家闲谈时,讲了一个东北人熊的故事,彻底改变了父亲的教育方式。
祖母说,熊最爱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树窟窿里。大熊白天先到森林里寻找大树窟窿,一尝,是甜的,便断定是蜜,然后回“家”把小熊一个个运来,让小熊吃。待小熊吃饱,再一个个运回去。小熊吃蜜时,大熊四处张望,保卫小熊。若有人靠近,大熊会打死咬死或压死来人。
东北的农夫想出一个主意,把藏在大树窟窿里的蜜挖走,换上大粪。大熊再带小熊来吃,小熊一尝,即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强迫他吃;小熊还是不吃,大熊气急败坏,大打出手,直到把小熊拍死、扯烂。等到把小熊一个个扯烂后,大熊自己一尝,不是蜜。大熊坐下来,把小熊们的尸骨往一处堆砌,好像重新堆砌在一起,小熊还会活过来。这时候,大熊的哭声响彻整个森林。
陈先生说,父亲听完了这个故事并没有说什么,但此后他再也没有因背不出唐诗而挨打了。
我们是不是也时常做着“大熊”这样的事情?我们认为是好的对的,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不一定好或者对,但是我们直到把“小熊”拍“死”才会想起去反思自己,然后又后悔不已。
为什么不能提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至少在孩子拒绝的时候就去反思自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