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巨星陨落,家书再上热搜
2020年的最后三天,12月28日,一条消息登上热搜: 86岁著名钢琴家傅聪在英国感染新冠去世。同时一本出版多年的《傅雷家书》也再次蹿红。
傅聪(1934-2020.12.28),英籍华裔,中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艺术家傅雷之子。
傅聪是头顶高光的世界级钢琴家,从小也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19岁,赴东欧各国演出。
21岁,获第五届肖邦钢琴国际大赛第三名以及“玛祖卡”最佳演奏奖。
25岁,在英国伦敦皇家节日大厅,与指挥家朱力尼合作演出。
49岁,受聘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兼职教授。
51岁,担任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评委。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曾先后在新加坡、北京、香港、台湾、杭州、武汉举办音乐会。
傅聪光芒四射的背后,也是在无数个普通的日子中日复一日的努力与坚持,也是父亲如山一般艰巨的竭尽全力的支持与托举。
最能见证这一切的就是《傅雷家书》
02父亲是一座山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传》《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约翰.克里斯朵夫》等都是傅雷翻译的。
傅雷身上的任何一个标签,都可能是今天的大多数父亲奋斗一辈子,也未必能达到的高度。
虎父无犬子,大翻译家、文学家,培养出世界级的大钢琴家也就不足为奇。
家书本是私人信件,受阅对象仅限于通信双方。对现代人而言,能够一睹家书珍贵内容,了解并学习其中精髓,当属《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
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家书之所以出名,主要原因是写家书的优秀父亲傅雷,以及被培养对象傅聪的杰出成就。
先成为别人家的父亲,再把儿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
傅雷就是中国优秀家长的一座山峰,让人仰望而顶礼膜拜。
03 知子莫若父:因材施教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在傅聪三岁时,傅雷就观察到傅聪喜欢听古典音乐,并能安安静静的长时间聆听。
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能进行专长性的培养,傅雷夫妇具备发现孩子特长的慧眼。
马上制定培养计划,并立即付诸行动。傅雷夫妇高薪聘请意大利著名的大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对傅聪进行严格的钢琴训练。
傅雷夫妇还为傅聪聘请英语、数学家庭教师。
本国语文教学傅雷亲自掌握: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书中选择教学材料,以富有伦理观念和哲学气息、兼具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实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的散文为辅。
这样高深甚至难懂的文章、故事,别说教育孩子,恐怕大多数家长穷其一生也未必读完其中一门经典吧。
傅雷的工作是翻译法国经典文学。他不仅在翻译事业著作等身,在父亲这个角色甚至更加光环四射。
一个儿子是钢琴家,一个儿子是教育家,两个儿子的优秀让我们看到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形象。
母亲决定孩子的起点,父亲决定孩子的高度。
精通钢琴的妻子和从事法国文学翻译的丈夫,两人的结合,无疑是傅聪兄弟最大的福祉。
不仅如此,母亲的温柔、优雅、聪慧和知性是傅聪兄弟最温柔的港湾。
傅雷写给傅聪的书信,据说都是由母亲亲手抄写后到邮局寄出,然后留存傅雷的底稿。
一个字迹娟秀的母亲,一个才华横溢的父亲,两颗望子成龙的心凝聚在一起,不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选择的。
但是,我们每一个孩子可以选择傅聪的对艺术的痴迷、刻苦的学习态度。傅聪小小年纪就非常刻苦,每天坐在钢琴前的时间都在8小时之上,有时长达13个小时。
哪里有什么天才,不过都是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和父母的全力托举。
04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时已经不年少
有这样一句上过热搜的的玩笑话:世界上最好的四样东西,日本的妻子,韩国的美女,德国的车,中国的爹妈。
深以为然。
《傅雷家书》中的几百封家书,全部是傅雷写给傅聪的,没有傅聪一封信。
傅聪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信不能入《傅雷家书》。我那时二十来岁,很不成熟,与父亲的信相比,没有什么价值……我不想我给家父母的信公布于世,一个字也不要。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无论你多么优秀,终究也不能理解父母的拳拳之心。
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朱自清在年轻时也曾心里感动,而行动上全是父亲在单向付出。
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那翻越月台、把双手和双脚都用上的父亲中年肥胖的身躯,还有那经过爬上爬下用大褂兜回来的鲜红的橘子……
当时年轻的朱自清也曾暗笑父亲的迂和笨。
当代著名作家麦加的儿子也曾因青春期叛逆和父亲很久时间不交流、不回信……
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时已经不年少。
只待自己做了父母方能懂得父母的苦和累,唠叨和叮咛。
05纸短情长,家书伴你成长
1954年,傅聪刚刚出国的第一年,从1月18日到12月31日,傅雷给傅聪写了40余封家书。
刚离开的第二第三天,每天一封;离开后的第14天,傅雷一天写了两封信,其中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琴到时,注意两点,卸琴时要注意蔑包拆去后,琴顶上要把稻草细细取尽,否则揭开盖子,容易把屑末掉入,影响锤子及钢丝……维他命B每顿三粒,维他命C每天两粒,勿忘为要。平日可多吃牛油。
从钢琴的拆卸到每日的维他命B、维他命C和牛油的食用,只有两个人可能去这样叮咛,那就是父母。从他们身上我们是不是看到了中国大多数普通家长的影子。
留学的第二年,傅雷开始问傅聪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莫扎特,什么时候学习肖邦?
为了傅聪减小语言上学习的困难,傅雷把莫扎特的音乐论述翻译成中文再邮寄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傅聪手里。
当傅聪不能及时回信时,他又安慰到:
好孩子,你忙,我知道你提笔不如弹琴那么容易…..
中国家庭,最温馨的画面不过如此。
在孩子面前,父母只是父母这一个身份。
为这一个身份,我看到了耗尽所有心思的全情投入:
你是我的孩子,我想着你的一切;你有了孩子,我还想着你的孩子过冬的毛衣……直到生命终止。
世界上只有一种天平的倾斜人们没有怨言,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平。
06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傅雷家书写作时并没有想着要发表,公布于世。
因此整本书语言极为自然,如同你就坐在我的对面。
大翻译家、大文豪的文笔清新如春天峡谷里的云,流畅如山间清澈的潺潺溪水,行云流水间洋溢着人间最真挚的舐犊之情。
孩子成功了,其实不只是孩子的努力开出了成功的花朵。
孩子成功了,其实是生儿育儿的含辛茹苦的父母的杰作。
多年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成功的推手。
不要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吧。
如果你是父母,如果你正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身陷困惑与迷茫,请打开《傅雷家书》,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