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暴力沟通》第12章

《非暴力沟通》第12章

作者: 与柒言 | 来源:发表于2022-07-08 16:24 被阅读0次

    当冲突双方充分表达了各自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同理了对方,他们通常就能找到满足双方需要的解决方案。就算不认同对方,也保有善意和尊重。

    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双方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就需要采取强制力。发生这样的情况时,务必区分使用强制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还是惩罚。

    采取强制力背后的思考

    采取“保护性强制力”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人们受伤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而采取“惩罚性强制力”则是为了让“做错事”的人吃苦头。

    例如

    我们一把抓住正要冲向马路的孩子,以免孩子受伤,这就是采取“保护性强制力”。

    如果我们动手打孩子或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真是太丢脸了”,那就是在采取“惩罚性强制力”。

    在采取“保护性强制力”时,我们关注的是对生命或权益的保护,而不论断他人及其行为。采取“保护性强制力”背后的假设是,人们之所以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出于无知。

    所谓的“无知”包括:

    (1)对行为的后果缺乏意识;

    (2)认识不到可以用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认为自己有权利惩罚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罪有应得”;

    (4)妄想,例如,听到“某种声音”指示自己去杀人。

    对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他们,而非惩罚。

    “惩罚性强制力”背后的假设是:人们做出不当行为是因为他们是坏的或邪恶的,为了纠正这种行为,必须通过惩罚使他们有所悔改。

    惩罚性强制力的种类

    1)体罚

    2)心理上的惩罚,通过指责来羞辱人。

    3)拒绝满足孩子,例如限制零花钱或取消做某些事的权利

    惩罚的代价

    如果纯粹为了免受惩罚而去做事情,我们就会关注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上,并为此焦虑担忧,却忽略了事情本身的价值。

    惩罚的局限

    第一个提问是:我希望这个人在行为上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第二个问题:这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照着我的话去做?

    非暴力沟通所要培养的道德意识是建立在自主和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我们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需要明白自己与他人的福祉是一体且无分别的。

    【感悟】

    以前大多数的父母会用惩罚和奖励要求孩子做某事,比如,你考了前三我就给你买你想要的玩具,你没考出满意的名次就要接受惩罚。

    导致现在学校不敢排名,也没写分数,只用ABC来评分。

    家长只在意名次,却没告诉孩子,学习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孩子学习是他的课题,家长只能引导而非干涉。

    高考时总会有压力大的学生选择轻生,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心痛,多好的年纪,读书确实很有用,也是最公平的出路。但是高考的分数不能决定一生的命运,不能判定人生成功或失败。它只是这个转折点,也许你的转折点不在高考,而在往后的岁月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第12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sv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