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为何没能削除燕王朱棣

作者: 一夕厘 | 来源:发表于2017-01-25 22:12 被阅读0次

    建文帝朱允文一上台就琢磨着要废除那20多个对自己皇位威胁很大的藩王,刚开始的削藩进程开展的还不错,十个月就削了5个藩王: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

    而轮到要对燕王朱棣动手时,朱允文却显得有些优柔寡断。

    建文帝说:以啥罪名削除燕王呢?

    后人在说到建文帝和朱棣之间的较量时,要么说建文帝无能无才,捡了个皇位还不卖个乖,搞什么削藩,要么说朱棣本领非凡,建文君臣书生气十足,光注意削小藩而忽视了大藩朱棣,终养虎为患。这些说法对建文帝未免有些不公。

    其实在连续削五藩时,建文帝一直在密切注意着最大的威胁——燕王朱棣,当燕王朱棣对弟弟周王的议罪书的答复上书到南京皇宫时(在削周王时,建文帝将周王所犯罪行写成敕书,颁给诸王,让他们一起议罪。朱棣答复的具体内容见下方注解),建文君臣还为此热烈的讨论了一番,依照智囊团齐泰和黄子澄的意思,建文帝赶紧对朱棣下手,否则这个最凶险的敌人将越来越危险。建文帝不是笨蛋,他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文弱的性格束缚了他的手脚,他的思维像老学究一样,认为做事要有充分的依据,否则不要轻易惊动燕王。而齐、黄毕竟多吃了几年饭,社会阅历相对丰富,所以他们不停地催促建文帝早早动手。建文帝被催急了,无奈地说:“彼罪状无迹可寻,何以发之?”意思是,我一直让人关注燕王动态,可一无所获啊,以什么罪名办他呢?

    要说姜还是老的辣,齐、黄认为只要认真地找,总能找的到。就拿燕王对周王议罪书的答复来做文章,虽说朱棣写的滴水不漏,但总的基调还是为周王求情,我们就以“连谋”的罪名废了朱棣。

    专制社会,对与错,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甄别权,还不是在皇帝手里,因此说齐、黄的主张是很有道理的,但在这个问题上,朱允文又犯浑了,他说:“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时刻留意北平城的动向

    碰到建文帝这样的领导,再好的机会也把握不住。若是齐、黄的建议被朱允文采纳的话,局势对朝廷绝对有利,因为那时朱棣正在“养病”,实际上他还没有做好起兵造反的准备,而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所以建文帝此时动手正好打朱棣一个措手不及。但当齐、黄跟建文帝建议“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时,建文帝却这样回答:“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意思是燕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即使他现在病了,恐怕我们朝廷也难一下子拿下他。

    由此来看,朱允文仿佛是得了“恐燕症”,但就此说朱允文是个软蛋,也有偏颇。就在建文帝对五个藩王连连下手并得逞时,就开始了对燕王大本营北平进行一系列防范性的布防。

    A重新调整北京高层领导,加强对北京城的控制。“(建文帝让)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

    B以北方军事告急为名,抽空燕王府内的军事力量。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召齐泰问计:“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齐泰说:“今北边有寇警,以边防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建文帝听后,觉得齐泰的主意不错,可他没有马上行动,一直拖到建文元年三月,才“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

    C在北平外围调兵遣将,对北平城四周重重设防。建文元年三月,建文帝“复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练兵山海关,以控制北平”。

    D派出得力高级别的御史领导监察北平,暗中调查燕王的不法阴事。建文元年三月,建文帝派都御史景清署理北平布政司参议,名为加强北平地方司法监察建设,实为监察燕王府。

    从表面看,建文君臣在对燕王朱棣的防备上已经做到了万无一失,整个北京城里里三层外三层都被朝廷控制得牢牢的,确实这里边不乏有利之处,如将朱棣的燕王府兵力抽出去防蒙古,一来增强北部边防,二来燕王府的兵力经过抽调以后,燕王被架空,三四个月后,朱棣起兵时手中只有800名士兵。

    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当时建文帝新任命的张昺、谢贵和张信三位封疆大吏中前两位是草包,最后一个张信是叛徒,建文帝对他并不太了解,是听信大臣的推荐才用的。张信这人原来在地方军队里当领导,似乎没什么真本事,靠出卖建文帝才在朱棣那里站住了脚跟,后来在靖难战争中他也没怎么打,能力一般甚至可以说不大行。可见建文帝的政治经验还是很有问题的,将一个别人推荐的新人用到了这么紧要的地方,暴露了朱允文政治上的幼稚。后来朱棣造反成功,原因很多,但张信当叛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建文君臣对于军队简直就是瞎子。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有军事背景,但又极度的自信,以当时朱元璋大杀功臣以后的情况来看,留下的侯爷耿炳文和郭英是老将,尤其郭英还是朱元璋临死前有托付的大臣,这两位是很可靠的忠诚的。如果建文帝智囊决策层能在军事的人员安排和布防上多请教他俩,也许后来就不可能上演那出让人无法想象的悲喜剧:朱棣起兵时只有800人,可他一打出旗号,已经被朝廷调拨给别人指挥的原先他的部下纷纷阵前倒戈,燕军一下子由800人发展到了几万人。

    朱棣:我在燕王府里养鸭鹅

    再说朱棣,见到建文帝的层层设防,一开始不免恐慌,但他身边云集了一批高人,他们的身份有的很不起眼,什么和尚啦,算命的啦,都有,也不知道朱棣都是啥品味,然而朱棣正是在这群人的指点下,来积蓄力量,做造反的准备。

    当时北京城的局势确实对朱棣不利,经过建文元年初的大调整后,除了燕王府,北平城内外全在朝廷掌握之中,朱棣的一举一动说不准都有人暗中盯着,怎么办?就此不反了?其结果很可能被捉到南京去,与弟弟们关在一起,因为朝廷最怕的就是自己,所以一旦朝廷下手了,结果就遭了。要是反呢?目前准备工作还没做好,而要做准备,在这满大街说不定都有朝廷密探的北平城里,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招来麻烦,朱棣苦恼过,他想豁出去,但不知怎么干。主人的苦恼,和尚道衍等谋士看的一清二楚,他们给支招,“忽悠”建文帝。对外公开继续装的规规矩矩的,不去触犯朝廷的法纪,暗地里招兵买马,训练士兵,制造武器,开始为造反做实质性的准备。

    首先朱棣以勾补逃亡军士为名,招徕和网罗天下奇人勇士,暗中发展自己队伍,燕王“遂简壮士为护卫,以勾逃军为名,异人术士多就之”。

    其次在燕王府内进行军事训练和武器准备。为防止发出声音,引起怀疑,道衍和尚又出招:在燕王府内养一大群鸭鹅,鸭鹅多了,叫声也大。这还真管用,它们的叫声压过了燕王府内的军事操练声和制造武器声。

    虽然后来朱棣与建文帝还经历了一些交锋,但朱棣已然累积了一定的造反资本,因此说建文帝的削藩大计是失败的,特别是削除燕王朱棣时拖泥带水、迟疑不决、举棋不定的策略,为自己埋下了一颗大雷。

    注:朱棣答周王议罪书: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显著,《祖训》且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明太宗实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建文帝为何没能削除燕王朱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ut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