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这本书,来篇读书笔记。分别从是什么?OKR VS. KPI? 怎么做?这几个层面展开。
什么是OKR呢?
Objective + Key Result
作者说,OKR是一种目标和绩效管理管理方式。 (这里我有个问题:如果不用OKR考核员工绩效,怎么能说它是一种绩效管理方式呢? )
Objective - 目标,目标的设定,是What? 这是有技巧的。
1)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设立这个目标?
2)找到目标的意义感。意义感为什么重要?OKR讲究的是使命驱动,意义感才能触发使命。
3)好的目标要:重要且具体 + 行动导向 + 鼓舞人心的
举个例子:我们要全力以赴地把第一届线上RSG办成一场云集全球大咖的高质量敏捷盛宴,为敏捷在国内的推进添砖加瓦。
Key Result - 如何实现目标?是How? 好的KR是有标准的:
1)明确具体;2)有deadline; 3) Challenge and feasible; 4) Measurable.
这个和制定组织/个人年度计划的标准差不多。
OKR VS. KPI
KPI - 有明确的考核指标,跟奖金激励挂钩。其背后的原理是压力管理方式,运用人的害怕。
OKR - 侧重目标管理,跟升职加薪没有直接关系。是愿意管理。其背后的原理是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命驱动。(这里,我又有个问题:如果OKR 跟升职加薪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什么和升职加薪有关系? )
OKR能发挥的作用?作者列了4点。
1)让整个组织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设定OKR的过程的确是排序和取舍的过程,但是,KPI做不到吗?
2)促进团队协同。这个我认同,因为在怎么做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沟通协作,所有人的OKR都是公开透明,会降低沟通成本。(说到这里降低沟通成本,我看整个OKR的设定过程中,充斥着很多的沟通,从全局讲,到底有没有降低沟通成本,这是一个问题。)
3)对责任进行追踪。 这个KPI也有,我不知道具体的区别在哪里。
4)挑战不可能。 我觉得这个KPI也可以,只是内驱力可能会有区别。
设定OKR的原则
那么,这个OKR设置的时候有什么原则?或者注意的地方呢?
1)不要自上而下的设定 - 这个好理解,因为是要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让真正做事的人来设置,就不能是自上而下,breakdown下来。那么,我又有个问题:如果不是自上而下,怎么保证员工设置的OKR能够促进组织的愿景目标呢? 还是组织先指明方向,员工往方向法力?但是这样有个问题,就是组织想要去的方向和员工想要去的方向会发生冲突,这个时候以谁的意志为主?
2)勇于失败,不与个人绩效挂钩 - 这里强调了OKR必须是能把人们带出舒适区的,因此要明确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走出舒适区?你怎么知道大家在设置的时候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 组织能接受的失败程度和频次是多少?
3)要保持耐心和决心 - 使用OKR是一个过程,需要走完三到四次设定才能真正上手。所有,在使用之前,要对这三四次,如果以季度计算的话,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去上手,组织领导要对这个事情,已经带来的可能的影响要知道且接受。
如何使用OKR?
举谷歌的例子:
1)年前4~6周(11月中旬 or 12月初), 整个公司头脑风暴一季度和全年的OKR
2)12月中旬 - 确认整个公司的一季度和全年的OKR,并公布出来
3)新的一年,团队开始做 CFR
C - Communication: 围绕一季度的OKR进行充分沟通,polish每个人的OKR, 从提出到被挑战,直到达成共识。这个我很好奇这部分是怎么做的?自己提出的OKR被挑战后,怎么保持OKR的owner继续保持主观能动性?就是Polish的程度怎么拿捏?
F - Feedback: 不断跟踪和确认OKR的进展。具体的反馈周期根据项目的情况而定,有可能每天,也有可能每周。
R - Recognition: 打分,评价这一季度的OKR完成情况。
4)进入下一个季度的循环。
最后,自己的思索:
1)留给自己的思考题: 什么场景下适合用OKR?用OKR能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是什么?不要个例,而是普遍的收益,因为个例并不能代表它可以移植到其他的场景。
2)我最喜欢的部分?在读的过程中,合弄制一直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我觉得在OKR的实施过程中强调的是使命驱动,每个人的使命驱动,这个和合弄制对于角色的使命和职责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不知道为啥,OKR制定过程中,我看到了一股流动上升的力量。所以,使命驱动,调动做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我最喜欢的。
3)我最不喜欢的部分?我不知道OKR的制定过程是怎么和组织的目标对齐,以及制定过程中涉及的大量的沟通,这个ROI怎么去衡量?我不确定。
4)我会应用的部分?我觉得可以直接用在自己身上,可以用来帮助自己澄清一些需求和目标,给自己的一些目标排序,加上自我的沟通还是很高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