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奘:心有菩提,随处可栖

作者: 阿奈一斯 | 来源:发表于2016-07-12 01:33 被阅读127次
    大唐玄奘电影宣传海报
    贫僧为求法西行,此心只可日日坚强,不可中途而止。

    文/王格拉底

    看完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有一段时间了,但迟迟未动笔写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文。宗教总是神秘而郑重的,未能细心沉淀不敢轻易下笔。

    这部电影一直在豆瓣上评分很低,电影在一些情节设计上确实略显零散,然而这却是难以避免的。它毕竟是西行取经的电影,避免不了游历,难免情节脱节,游历的过程,是经历不同人不同事的过程。而这些不同的人关联性确是极小的,因此不能形成好莱坞大片儿环环相扣的紧凑和冲击。

    大唐玄奘:心有菩提,随处可栖

    但,这毕竟是部宗教片儿,佛家讲求“四大皆空”,讲究一个“静”字。因此整部电影绝不应该是紧张激烈的感官刺激,而是更多的带给观众宁静。

    抛开黄晓明的偶像包袱不说,其表情确实太过苦大仇深和外在。玄奘确实西行前年轻,但也是佛教修养有一定水准的人,断不会板着一副别人欠钱没还的脸。而在沙漠里缺水时濒临死亡的片段里,其表情又过于浮夸,非大德高僧应有的反应。

    大唐玄奘:心有菩提,随处可栖

    生死由命,一般人尙懂,作为高僧大德的玄奘更是了然于胸,面对死亡,黄晓明所饰玄奘有迫切求生欲,无论是什么欲,七情六欲,对于佛家来说,均是不可取的,都应只是个“空”字。因此,这里的表现手法是过于浮夸的。将玄奘的形象变为一个绝处求生的普通人。玄奘虽然是人,虽然有血有肉,但不代表他会在绝望时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抗日战争中革命先烈都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看淡生死,更何况玄奘这种悟性极高的高僧大德呢?

    大唐玄奘:心有菩提,随处可栖

    演员表现上和设计上确实是不那么合适。但其表达的思想还是很好的。很多人会说大唐玄奘的情节就是流水账,过于散乱,没错看来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拜读一下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你也许就会知道为什么了。佛教讲“出家人不打诳语”,亦即要尊重客观事实,在这里似乎与唯物主义有所类似,似与宗教的唯心性相抵触,但在此处我不做更多关于唯物和唯心谁是谁非的争辩。尊重客观事实,不打诳语,因此历史中真实的玄奘法师,确实是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记录其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不掺杂个人偏见。这种对客观事实和事物的尊重,也是使得《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西域文化和地理的可靠依据。

    沙漠中的形单影只,独在异乡的孤独,路途的艰辛和唐朝官员对其的阻挠,都不能阻止他西行的脚步。这种对于真理的向往和追寻,是难能可贵的。

    大唐玄奘:心有菩提,随处可栖
    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的很远。

    但是,对于整个电影,可能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电影中玄奘对于菩提树的执着。电影中过于表现这一点,佛门弟子,当六根清净,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而玄奘对于菩提树,就是一种执着。既已放下一切的僧人,又怎么能心存执着呢。释迦牟尼确是在菩提树下顿悟,但是离开菩提树,就不可能顿悟了吗?

    菩提树只是个形式,心若成佛,随处都是菩提。

    况,如若顿悟,哪里都是菩提树,倘若真顿悟,又何必在意身旁是什么呢。

    大唐玄奘:心有菩提,随处可栖

    心有菩提,便随处可栖。

    对于非宗教信徒的人来说,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信仰宗教,而是像玄奘一样,对于真理心存向往。

    对于年轻人来说,则要以梦为马,披荆斩棘,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最后附上电影里玄奘说的一句话:

    既已西来,誓不东去。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哦(^-^)我是王格拉底,在厦门读书的文艺傻狍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唐玄奘:心有菩提,随处可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bj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