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如是“心理历程”或“心理经验”,怕是当今每个人都有所经历体验的。
这就是《曾文正公嘉言钞 • 家书》中的一个“曾氏心理学要论”。那么,该怎样理解其中的“仁心”“疑心”“私心”三个概念的内涵呢?
我以为,怕是不能把“仁心”解释为“仁慈之心”的,若此则是浅表化了,字面化了,当作为“做事之心”“成事之心”,尤其是意志之心-意志力来把握,因为人在这个世界都是要做事成事的,不是来这个世界当“菩萨”的。
这就是说,决意要做的事,“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即便是“错事”“恶事”也只有做过之后才能真知其“错”在哪里、“恶”在何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曹刿论战》中所言“一鼓作气”的法则就无须在此赘言了。
由上,“疑心”即可解为“迟缓之心”,特别是“懈怠之心”;“私心”即是“懒惰之心”。
人的行为、作为之发动,首先不就是“意志之心”吗?由意志而明确意识,正是人之行为作为之初步。头脑中确定的意志、意识要实现为现实的成果——把“理想的现实”变成“现实的理想”,最是在于“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
现实作为过程中,无论大事还是小事之为,只要“稍有转念”——与意志力指向相背离的杂念,人的心力与手脚力都会发生停顿、停滞,“迟缓—懈怠心理”即生成了,随后,心力与操作力便易于滑向“懒惰”。人生最隐密的“私心”就是“懒惰”,也是危害人生最大的“私心”!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言“懒惰是万恶之源”。懒惰,不仅于个人危害大,其传染力在群体作为中亦是危害最大的——勤奋的传染力,远不及懒惰的传染力强,不是最能说明问题吗?
所以,曾公如是家书嘉言的旨趣即在于:凡做事成事,必须以一鼓作气、竭尽全力的意志力,努力去战胜过程中的松懈力、懒惰力。非此,人生不能真正有所大成,半途而废也就常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