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提出来的,他对刻意练习的定义是: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的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只有有意识的重复,才会引发大脑神经的变化。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不再对这项活动感到不适,成为我们无意识的一种能力。
研究表明,练习的“质”比练习的“量”要重要得多。
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必须符合四大特征:
一、在学习区练习
通常我们将学习的区域分为三个: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舒适区是你非常熟悉,几乎下意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我们说家乡话;
学习区就是有一些挑战,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比如我们克服口音说标准的普通话;
恐慌区是目前远超过你的能力,当前短时间内通过努力无法达到的事情,比如小学英语的词汇量直接和外国人流利的对话。
但是,庆幸的是这三个区域一直是相对的,不断的刻意练习,大量的舒适区会变成学习区,之前的恐慌区慢慢的也将变成舒适区,这时也会出现新的恐慌区。
所以需要深刻的反思,我们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用在舒适区和学习区,要将我们在学习区的比例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我们的不断成长。
二、大量重复
在学习去的大量重复就是我们不断打破思维惯性,大脑不断重构的过程,和肌肉的壮大一样,大脑要更稳定更强大的神经结构,就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
这是一个将有意识转变为无意识的过程,你看到很多人,面对问题快速梳理出思路,那是因为,你需要有意识,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他早已通过刻意练习形成无意识反应了。
三、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专家是在一个领域内犯过最多错误的人”,这句话其实也是印证了刻意练习其实是以错误为中心的,因为如果有一样事情你从未做错过,证明你根本不需要学习它,而人类的学习特征就是从错误中学习。
中学时期学习好的人,一般都有一本秘籍一般的错题本,每次考试做题时,他们会把做错的题摘录下来,反复的刷自己做错的题,而不是每次都把一张全新的试题从头刷到尾。
其实错误就是我们不断获得有效反馈的过程,你需要在你的领域大量小成本的试错,这样才能持续的获得反馈,也就成长的更快
这也就是为什么职场中,能够坚持每天写反思日志的人,成长会更快的原因,因为有意识的去总结自己每天的错误,就是每天不断自我反馈的过程。
四、专注
同样在学习区里练习,练习时间一样,同样有反馈,最后的结果会没有差异么?不是的,差异很大。比如,同样是在背单词,一个在背诵的时候选择安静的环境沉浸其中,一个在背诵的时候耳边放着摇滚乐,最终的收获差异必然是极大的。
K.Anders Ericsson 提到过他的另一个发现,就是:那些顶尖的专家在进行刻意练习的时候有几个特点:
不间断的刻意练习超过1个小时就很难持续
通常在早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进行练习
每天都练习而且周末不间断
每天刻意练习的时间加起来超过5个小时
每次刻意练习之后也需要充分的放松来缓解大脑的紧张
用心的掌握刻意练习的四个方法,并不断去实践,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指日可待,快将刻意练习正确的运用到生活工作中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