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人寻味清水河,是从莜面开始的。
东起盆地青,西至城关镇,是莜面的主产区。一跨过河,就寻不到莜面踪影了。西边村子里出来的爸爸,自打娶了东边村子里的我妈,就连同莜面也一并爱上了。究竟是什么味道能让一个吃惯了油炸糕的人爱上莜面?无须走进哪户人家,只要在街边的小饭馆走一遭,就能得出答案。
这里的饭馆大多简朴,红胶纸在窗玻璃上一贴,就是广告了。莜面鱼鱼,莜面窝窝,名字乖巧又喜气,把外乡人看得直好奇。
莜面鱼鱼, 其状如鱼。莜面加水和好,以腕掌揉搓,不消几下,便出现鱼的形状。放进蒸笼十分钟,暑气蒸腾,盆满钵满。
莜面窝窝,状如蜂窝。食指沾取一小撮莜面,在石板或刀背上轻轻一卷即成型。蛋卷状的窝窝越来越多,直至铺满整个笼屉,就形成壮观的蜂窝。土豆切片一起入锅蒸,十分钟后,土豆绵软,莜面筋道,不论与油光瓦亮的羊肉汤,还是鲜甜可口的柿子黄瓜汤,都是绝配。
2
前几年,我妈在街上开了个小饭馆,主营农家菜。这下,做了一辈子莜面的姥姥也闲不住了,从自家小院摘下香菜、黄瓜、个大沙甜的柿子,用布兜一拎,就从永安街东头走到了西头,从75岁走到78。
她可不光是来送菜的。坐下还没几分钟,就火急火燎洗了手,在桌边摆开阵势来。一个光滑乌亮的陶瓷坛盖,一盆软硬适中的莜面,一个蒸笼,几小时甚至一上午站着,重复“卷—摆”的动作,供应所有食客。有时候刚够一桌人吃,又来一桌,直到确定捏好的莜面够吃一整天,才戴上她那顶黑红花的小帽儿,拎上明天还会盛满蔬菜的布兜,小脚一颠一颠地走回去。
后来,饭馆不开了,却还总有老顾客打来电话:“今儿有莜面没?”
3
去年出差上海两个月,学校食堂简直成了我这个内蒙人的天堂。桂花栗子羹、梅菜笋丝……见都没见过的食材在梅雨季节里成了莫大的犒赏。半个月后,横扫了两个食堂和一整条美食街的我在昏昏的出租屋里瞅着窗外的雨幕,桌上放着满满的山楂片,却一点胃口也提不起来了。心里只想着,内蒙,内蒙,内蒙。
山西面食馆就是那天碰到的。再朴素不过的红牌子,却在一众饭馆里激起了我的一点希望。一进门,劈头就问老板:有莜面没?有了哇。这声音我多熟悉啊,不就是晋蒙交界处的味道吗?
想都没想,就点了一笼莜面栲栳栳(莜面窝窝),一碗猪肉香菇汤。也顾不上这莜面软不软乎筋不筋道,饿虎扑羊,吃了整整一笼。
一天,两天……每天下午六点,总有一个打着伞的身影闪进这家店。一杯山茶,一碟咸菜,老板再也不问其他,因为我要的从没变过。
同事问:咋老去那家店?不是不好吃么?
嗯,我知道。可是还有别的办法能让我更快找回家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