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执教了公开课《哪吒闹海》。上完课之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感觉教学内容安排的有些太满,整节课都在赶。赶着时间,把教学内容上完。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好故事,讲好故事。在读好故事,感知人物这一板块,我花费了很多时间,用来指导学生体会动词的精妙,感知人物的特点,由于指导的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反而耽误了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课后,我再想:在朗读指导的时候,应交给学生方法,比如重点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教给学生抓住动词、想象画面,把课文读好的方法,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自由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这样减少了老师分析、讲述的时间,让出来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学生的学习会更深入,更充分。
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让人感受。”
二、没有关注全体学生,课堂成了某些学生的“独角戏”。
本节课,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发言的覆盖面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这也许和我一直赶着完成教学流程有关,没有给予学生充足思考时间。再一方面,也许和设计的问题有关。
总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会在精选教学内容上慎重考虑,上课之前一定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即“教什么”,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如果连教什么都没有把握好,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