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结缘《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 草木皆有情《琅琊榜》的主题曲《赤血长殷》中有一句歌词:"草木无情,不解凡忧"。但是读完汪曾祺先生这本处处散发着生活的情调和人生的哲学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我却是觉得,草木着实有情,而忧愁能不能解,全看个人对自然万物的心灵感悟。
第一次读汪曾祺的文章,是中学教科书的《胡同文化》,老师在介绍汪曾祺的时候,提到其代表作《人间草木》。单单是书的名字,就能想到那种世间花儿静静开放、草在结它的种子、岁月静好的样子。这么多年,一直想读这本书。
今年按照读书计划,8月份开始读这本书,直到9月初才读完。不是这本书晦涩难懂,而是文章写的太好,于是忍不住慢读、细读、反复读,有时候一篇文章要读两到三遍,然后合上书静静体会一下这种意境才继续读下去。
02 作者简介
汪曾祺,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老生于乱世,不同于同时代的很多文学家的作品,激情满满,或歌唱革命,或愤青呐喊,或一针见血地批判,他行走于世间,满怀感情,怡然自得,即使写战时昆明躲避防空警报,即使自己被下放劳改,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恶劣,字里行间依然是淡雅和素净,对生活和世间万物依然是热爱和洒脱。他构建了一个那个时代的美好乐园,正如他的老师沈从文的《边城》一样。
作家凹凸曾说:"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他。" 这便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本书序言部分出自汪老之子汪朗,他转述了汪老喜欢花鸟草虫的缘由:人如果能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懂得亲近自然,知道欣赏美,就会保持心情愉悦,也不至于去破坏世间美好的事物。
03 内容梗概
网上关于《人间草木》流传有一段话: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
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我不否认这段话写的很好,但是我要辟谣的是,这本散文集里,并没有这段话。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人间草木、世间风物、行者无疆、记忆的味道、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人间草木,主要讲花花草草,作者讲花花草草不是按照说明文的写作方式从界门纲目科属种开始介绍,而是从自己认识的这些花草的机缘开始,写围绕花草的心境或者故事。比如写槐花,作者通篇都在写采槐花蜜的那对夫妻爱情美满的生活。有时候又引经据典,“紫薇花对紫薇郎”,白居易也是够得意的。据其子汪朗回忆,汪老平时特别喜欢收集关于花草的书和画。
世间风物,主要讲虫鱼鸟兽,跟人间草木一样的风格,字里行间透露着闲适恬淡的风格。很喜欢在这种平静的感情中,偶然读到一句触动心灵的句子,"孤雁头上带霜来","凶恶和滑稽往往相似","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北京人遛鸟和香港人遛鸟两篇文章,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笔法,写出来的感觉却不一样。
行者无疆,这是作者的游记。以前我到处找好的游记参考怎么写,以改掉我写游记流水账的毛病。没想到最好的游记,就在我的书架上。
"四周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夜飘落而知秋,一夜勃发而又春""客来总说游山好,不道山僧却厌山""要荒天谴作箕子,此说足壮羁臣羁",作者无论自己写诗,还是引经据典,都是在山水之间不经意处点出,自然清新。写赛木湖的蓝,"蓝得奇怪,蓝得不近人情,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湖面无风,水纹细如鱼鳞。天容云影,倒映其中,发宝石光。湖色略有深浅,然而一望皆蓝。"我也见过非常蓝的湖,然而却写不出作者这样形象的文字。
当然,读这么两遍,作者的写作手法依然没有完全琢磨透,这本书大概会放在我的床头,每次写游记的时候,先拿出来翻翻汪老的游记再读一遍。
记忆的味道,作者写自己儿时的花园,果园,文革下放劳改时候的葡萄园,以及那些四季轮回中温馨的瞬间。这一章最能体现作者士大夫的情怀,"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地开,在我看书作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看书写作已是很浪漫,如果再有花瓣落下,想想已是美好至极。
04 关于西南联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我把这一章单独列出来写主要是因为西南联大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作者在西南联大求学的那段生活,以及那些赤子之心的大家风范,在这一章有详细生动的描写。很多人对西南联大的了解都是从汪曾祺开始的,在那样战火纷飞、物价上涨、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难的年代,这群知识分子依然保持着对知识和真理由衷的热爱。汪曾祺本人也是个极其爱读书的学生,经常在图书馆看书到深夜,直至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关于空袭,以前看过《记忆之城》、《对手》,恐怖和悲伤至极。然而在这本书中,西南联大的学生跑空袭警报,却是不疾不徐,一般预行警报(大概是日本的飞机已起飞),西南联大的学生都是不跑的;空袭警报(日本飞机已到云南境内)的时候,西南联大的学生才会拿着书、报纸和一些零食,成双成对地去躲警报,作者描述,“跑警报是谈恋爱的绝佳机会”;空袭警报(飞机朝昆明来)之前,大都先看书、闲聊。在作者的描述中,这段血肉模糊的历史竟也如此清淡,汪曾祺大概是骨子里就有的这种士大夫情怀。
同样是在敌后办学,不同于《围城》中的三闾大学,西南联大的老师在治学上严谨,很有大家风范,包括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老舍等等。沈从文先生对学生的提携尤其感人,经常看到好的作品就替学生找地方发表,为了节省邮费,经常把稿纸的天头地脚页边都裁去,只留一个稿芯。寥寥数笔,沈从文的品质就跃然纸上。
关于西南联大的成绩,作者有一句描写特别简练准确:“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一位研究联大的美国教授回答:自由。”
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年代,能有这样一本散文集流传于世,仿佛是都市里的童话,抚慰这个时代的浮躁。这是这位“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
网友评论
汪曾祺的散文的确是大家之作,只是这本书我还没看过。看了你的介绍,对书的内容了解一二,有机会也去读一读。
可以看出,你对汪先生的散文情有独钟,涉猎甚广,是一个博览群书之人,心里好生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