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高考评价体系整体框架研究”项目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7年12月28日,华中师范大学)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从目前中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来看,要成为一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合格的准入大学生,以下两点尤为关键。
一是具备可持续的学习力。一是学习路径多样化的要求。过去是单一的学校教育:黑板+白板,现在是学校教育+互联网:面对面+在线学习,未来还有智能式学习:MOOC慕课、AC先修课、云课堂。二是学习方式探究化的要求。过去是知识技能的教育,重视结果,关键是“书本+理解”,现在是关键能力的教育,重视结果+过程,在“书本+理解”上加“体验+感悟”,未来是核心素养的教育,重视“体验+感悟+探索”这个过程,关键是“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三是培养模式多元化的要求。过去是高考分数,现在和将来是“三位一体”。过去是让学生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和将来还要增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孩子学会思考,逐步具有抽象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会学”要比“学会”重要,“学习力”要比“学历”重要。具备可持续的学习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既能赢在当下,又能拥有未来。
二是具备审辩式的思维能力。一是从核心价值取向上看,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正确的明辨是非曲直,辩证的看待事物事情的两面性等,进而自觉的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是形成的关键期;二是从高考招生方式转变上看,现在的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模式的建立,考核的就是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标准答案,不考察知识本身,重视学生的学习潜质,重视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创造力”;三是从高考招生方向上看,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服务,导向“立德树人”的任务,不是培养一般的知识技能型的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核心素养的学科化表现在知识体系构建、思维方法突破、思想方法升华和学科素养生成,以语文、数学学科为例,表现在:
一是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语文的学科素养就是要让学生经过语文学习以后,他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是否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在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后,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就要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领略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二是数学学科的逻辑推理建模能力。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学生经过数学学习以后,对数学的学习激活了好奇心,重视了创造性以及培养了想象力,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会用数学的思维想,会用数学的语言说。知识运算、数据分析现在都可以通过机器实现,在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学科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数学素养过程中,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的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生终身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的选拔功能是一脉相承的,高考是为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所以,在命制高考试题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选拔出具备学科素养的优秀高中生,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考试设计整体化。高考设计要基于整体性的设计观,对考查的知识内容、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学业标准或表现标准,试题分值、题型、题量、评分等进行统筹考虑。高考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不是通过几道题目就能实现的,应该基于一体化的整体考试设计。
二是能力素养具体化。以“问题化”设计为导引,通过情境设计,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能力考查点,渗透到材料阅读、思维过程、文字表达之中,将它与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结合起来考查。基于知识背景起因、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史考查,基于真情实景,社会真实问题,科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应用题考查,基于分析综合、探究、审辩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综合题考察等都是很好的考查形式。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引领学生终身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