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玩过抖音的人都没明白一件事,“时间都去哪儿了?”
先不谈为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个词——行为设计学。
简单来讲,行为设计学就是利用人性中可预测的性格特征,让人无意识的去达成一个目标,并且以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举个例子:
男厕小便器的“不准确”使用给厕所卫生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于是就出现了很多“靠近文明、贴近方便”之类的温馨提示,但收效甚微。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很难靠宣传来制止某种行为,更何况在隐蔽的生理习性方面。于是,有人就在小便池里画了一只苍蝇。因为男人们对“击落苍蝇”产生某种成就感,所以大家会自动地“瞄准、射击”,就不会尿在外面了。
这就是行为设计学,在不强迫的条件下让人高高兴兴把事情办了。
这门学科最早是从一个老鼠实验上开始的。
1930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发明了一个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斯金纳箱中有一个按钮,如果老鼠触发了这个按钮就会有食物出现。没过久,老鼠就学习到了这个行为,学会用触发按钮来获取食物。但是,科学家发现老鼠吃饱了后就对按钮失去了兴趣,它们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会去踩那个按钮。于是,科学家把食物的量做了调整,让老鼠每次触发按钮得到的食物数量不同,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有时候甚至没有。这下老鼠像着魔了一样,玩命踩那个按钮,完全停不下来。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我们刷抖音其实就是这个原理。抖音没有把所有的视频分类罗列出来供我们挑选,而是让我们像个小白鼠一样,通过手指的滑动获取视频。我们得到的视频不一定是我们想看的,就迫使我们急需再滑动一次。这一次我们得到了一个自己想看的,大脑里分泌了让人愉悦的多巴胺,得到了正向反馈,认为这是滑动手指得到的奖励。于是,一个循环形成了——
大脑分泌多巴胺→身体感到很愉悦→大脑认为是拇指滑动的奖励→控制神经继续滑动→获取喜欢的视频→大脑又分泌多巴胺
看明白了吗?我们人类这个高等智慧的人群,就是这么被一款软件给“设计”了。
了解更多行为设计学内容
关注 老马商书房 小程序
搜索:行为设计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