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党领导的中学——重庆清华中学
文│区委党史研究室 撰稿:杨山山 审核:杨永洪 刘佑红
一所党领导的中学——重庆清华中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校名被凿刻在校门石壁上
1938年9月22日,江北县鸳鸯乡胡家湾,重庆私立清华中学在师生和乡人们的殷殷期盼中正式开学。这所“党领导的中学”,不仅继承了清华的求实精神和高质量教学,还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培养了以“两弹元勋”朱光亚等为代表的一批学生党员,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董必武指示创办
1937年12月,以周恩来、董必武等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共中央长江局在武汉成立。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新形势,决定撤销长江局,在重庆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两者的共同点,是领导包括重庆在内的南方各省区党的工作。
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重庆地区革命陷入低潮,到1935年5月,各级党组织几乎被破坏殆尽。长江局成立后,迅速领导所辖省区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1937年底,中共重庆“干部小组”改为“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工作委员会”(简称“重庆市工委”),标志着大革命失败以来重庆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1938年6月,根据长江局决定,中共重庆市委正式成立,四川省工委组织部长廖志高兼任市委书记。
1938年7月,刚在武汉参加完第一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的董必武来到重庆,召集党内部分同志开会,谈了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重庆创办一所“党领导的中学”。据被指名的罗清(郝威)回忆,董老说:“应该在重庆这个地方,创办一个我们党领导的中学,培养大批思想进步,具有党的优良作风的青年。”
罗清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9月回重庆参与筹建重庆市工委,负责宣传工作,后调铜梁任县委书记。董老召集开会时,罗清的公开职业是在一个县城的中学里教书。听了董老的话,罗清当即表示:“一定努力去办。”
罗清随即向重庆市委传达了董老的指示。在市委工作的廖志高、漆鲁鱼、杨述等同志,参加了关于董老指示办学的研究,并作出决定:一定要办,由罗清同志负责来办。
同年7月,在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下,抗日战争时期江北县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江北区委成立,罗清任书记。
一所党领导的中学——重庆清华中学艰苦创业,劳动建校
两个月全力筹备
7月决定,立即筹备,9月就开学,筹备工作仅仅两个月。首先是校址,选在了江北县鸳鸯乡胡家湾。此外,还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人,第二个问题是钱,第三个问题是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
因罗清是清华学生,人的问题反而比较好解决。仿效贵阳清华校友创办贵阳清华中学校的作法,创办人和开始参加教学工作的多数是清华大学的校友,并经清华大学校政当局和校友总会同意,所以名叫“重庆清华中学”。校长由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傅任敢担任。到清华中学工作的党员有蒋宪端、黄觉庵、陈洛,都是当时重庆地下党的同志。以后还有其他党内同志,如黄绍湘、毕中杰等先后到清华中学教书。罗清原来清华大学的同学到清华中学教书的就更多了。
经费问题比较棘手。当时,罗清的父亲是一个商人,经儿子动员,几乎把大部分家产都捐出来,出了1万元。此外,罗清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一共募捐了约10万元,准备用来修建学校教室、宿舍和购置其他教学设备。7月,先拿了一些钱来租房子、改建教室,买桌凳、床和教学设备等等。
此外,在国民党统治的重庆办私立学校,当时有一个手续,就是要成立董事会。按国民党政府的规定,董事要由有“社会地位”的人来担任。罗清等刚毕业的大学生当董事不够格,就得请“婆婆”。董事长请了四川军界代表、国民政府参军长吕超来担任。当然,“婆婆”中有比较好的,支持办学,也有很不好的,对罗清等人百般刁难。
为了让学校站住脚、有影响力,通过同志们的努力,还请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学校题写“重庆清华”校名,师生们将这四字凿刻于校门石壁之上。
尽管当时重庆的环境十分困难,筹备学校具体事宜也琐碎繁复,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私立重庆清华中学还是如期开学了。
党领导的中学
经重庆市委商议,重庆清华中学有两个办学思想:一是继承清华大学的一贯优良传统——求实精神;二是继承一二•九运动时敢于斗争的精神。先后来到清华中学工作的教师中,有不少是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如罗清、蒋宪端、黄绍湘等。据罗清的理解,将敢于向反动势力斗争的精神在清华中学里继承和发扬光大,也就是董老指示的应当办一个“党领导的中学”的精神。
清华中学开学不久,即成立了中共清华中学党支部,是抗战初期重庆市中学校的第一批党支部之一。当时支部有4个党员,书记罗清,组织蒋宪端,宣传黄觉庵。同时,为了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校的工作,罗清亦不再担任江北区委书记。
当时学校政治空气很浓厚,最初学校只有四个班,却有近百人支持、赞助党支部领导下的进步活动。在校内,党没有建立正式的外围组织,而是在每个党员周围团结若干人。许多和党有联系的、倾向进步的同学,后来也入了党。到1939年6月,高中部、初中部都建立了党小组,党员发展到十三四人,是重庆中学校党员人数较多的。据罗清回忆,学生中的党员有朱光亚、傅心义、李淑明、杨庄极、杨敬极、栗远芳、胡永秀(胡韵殊)、郝文孝等。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曾是清华中学一班的学生。
清华中学党支部的活动,除了培养人才,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就是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党支部躲在山包包上开党小组会、党支部会,还组织学习、讨论形势,在学校进步同学中进行党的教育工作,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介绍他们读《大众哲学》《群众》杂志、《新华日报》等。课余闲暇时间,党支部还组织学生到鸳鸯场、观音桥等农村开展抗日宣传。
合作中的斗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但合作中也有斗争。这在清华中学内也有体现。
从教学上讲,清华中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清华大学来的,有水平,教学也认真,再加上大部分都是为党的工作、为教育事业,不是为50元一月的薪水,因而教学质量高,赢得了广大学生和群众的认同。但是在政治权和财权上,国民党反动派一直想掌握主动。
开学前后,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由罗清和李华中、陈鹤瀛三人组成,主持全校一切校务工作。担任事务主任的罗清,曾在一部分人中揭发了一个董事的贪污,因此“得罪”了人。后来,罗清因不大懂得一些财务制度和手续,有一张单据签字手续可能不够完备,被董事会成员、中央信托局专员、国民党员罗某借机发挥,宣扬其中有问题,还串通一些事务人员也来夸大其事,以栽诬罗清经济上不清白。这样,在某些董事的支持下,使罗清处境十分困难。1939年暑假,罗清被迫离开了学校,调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罗清离开学校不久,下半年开学不到一个月,国民党当局就派了个训育主任来到清华中学。时任江北区委书记的黄觉庵在学校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被抓到了“把柄”,说他政治上有问题,是江北中学解聘了的,马上就勒令离校。老师们据理力争说,国共合作,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可以嘛!可是没有用。当天,黄觉庵不在学校,经党组织通知后,再也没有回学校。
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其他因为暴露而离开的老师也不少,有的甚至只待了很短的时间。由于国民党不断掀起反共高潮,环境更加恶劣,加之傅心义、胡韵殊等党支部的同学转学离校,1940年2月,清华中学党支部结束。
迁离江北县
1943年10月,清华中学从江北县鸳鸯迁南岸土桥(今属巴南区李家沱)正式行课。解放战争时期,师生们也发扬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罢课、游行示威等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尖锐的斗争。
解放后,学校被政府接收,定名为重庆市第九中学。1984年,恢复重庆清华中学校名,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写了校名。建校80年来,重庆清华中学培养了包括朱光亚、李朝义、侯朝焕、张仁和等7名院士在内的4万余名毕业生。
一所党领导的中学——重庆清华中学1938年9月22日,重庆清华中学第一届开学典礼留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