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沧海横流,淹没了多少痴情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于名族,他是将门之后,他肩负家仇国恨,他振臂一挥,三年亡秦,却兵败垓下。这个人便是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就个人情感而言,我是比较喜欢项羽的。撇开他恭敬仁爱,重情重义不说,单从军事方面来看,项羽不失为一个将才。巨鹿之战,项羽一举成名;彭城之战,打出了王者的霸气,打出了霸者的风采。后世文人亦多赞颂,少贬抑。
项羽,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出生于公元前232年。先祖为鲁国贵族,鲁亡后,项氏世代为楚将。到了项羽祖父项燕一代,家境开始败落。
由于父亲早亡,年幼的项羽便依附于叔父项梁。公元前209年,百姓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纷纷揭竿而起。年仅二十四岁的项羽,在农民起义的背景下,开始起兵反秦。
公元前208年,秦朝上将军章邯,战胜楚国起义军,斩杀项羽的叔父项梁后,转而围攻赵国。面对四十万秦军,赵国惨败,被困巨鹿,便向各地起义军求援。
此时的起义军,群龙无首,各怀鬼胎。谁也不想以微弱的兵力,抵抗强秦。在当时看来,无异于以卵击石。故而,不敢进军,赵国危在旦夕。
在这危难时刻,“谁敢横刀立马?唯我项大将军。”项羽率领五万楚军,进攻围困赵国的秦军。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草,强渡黄河。三日而战,不成功便成仁。
项羽此举,极大的鼓舞了将士。顿时士气大振,将士们像群狼一样,扑向敌营。四十万秦军又如何,在项羽眼里,不过是草芥。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段历史有了详细的描述: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巨鹿之战。
这一战,击溃了秦军的主力,虎狼之师瞬间土崩瓦解。项羽的神勇,让秦军及起义联军莫敢直视。从此,这位天才将军,名扬天下,被推为联军首领。而后,建立西楚政权,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王。
按照常理,项羽顺势平定天下,江山便可姓项了。然时局却发生了转变: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命韩信亲率四十万大军伐楚。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孔将军,即蓼侯孔熙;费将军即下费侯陈贺),三面围攻楚军,将项羽逼到垓下。
楚军由于连年作战,粮匮兵疲,精锐尽失。此次楚汉之役,是十万对抗六十万,兵力悬殊颇大。纵然你“力拔山兮气盖世”,无奈双拳难敌四手。昔日的霸王,犹如困兽。项羽兵败如山倒,自刎于乌江,年仅31岁。
席卷全国的秦末之乱,以项羽的自杀而告终,大汉建立,从此长达四百年的汉王朝屹立于世界之巅。
这些都是后话,那么原本可以一统天下的项羽,为何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呢?笔者整理了一下,认为项羽兵败原因有四:
一 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灭秦后,项羽定都彭城,自称霸王,号令天下。但他只满足于现状,对将来却没有长远的打算,没有想过如何统一中原,创建太平盛世。他不明白,起兵反秦的目的是干什么,是享受沙场厮杀的快感,还是坐拥天下的大略?
二 狂傲自负,刚愎自用
巨鹿之战后,项羽率兵继续前行。还未到函谷关时,刘邦已定关中。按照当时的盟约“谁先到关中,谁就是关中王。”且刘邦到达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未动百姓一财一物,深得民心。
范增认为刘邦志向不小,将来与霸王一争天下者,必是此人,便献策设鸿门宴除之。
刘邦掩藏了所有的锋芒,在项羽面前唯唯诺诺,并哭诉受小人陷害,诬告其有称王之心。言下之意:他这冥萤之光,怎么比得上项羽皓月之辉。项羽为人,向来不惧强敌,却同情弱小。他认为刘邦这地痞流氓,实在掀不起风浪。所以,在鸿门宴上,项羽无视范增再三示意,错失斩杀刘邦的机会,却不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三 潜龙勿用,错失人才
项羽于乱世中力挽狂澜,且又是旧贵族代表,再加上少年得势。一时间光芒四射,天下英雄慕名投奔。武有英布、韩信,文有陈平、范增,这几位,任何一个人都是定国安邦之才。但为何相继离开,背叛了项羽呢?
一个人的背叛,或许是因为他见异思迁,多人的背叛,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原因了。项羽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格魅力,无法收服人才,将其为已效命。
人才的失去,加快了项羽失败的步伐。
我们看看陈平为何会离开项羽,陈平说: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史记 陈丞相世家》
陈平认为,军人立功后,就应该封邑加爵。但项羽吝啬不与,严重打击了将士的积极性,跟着这样的主子实在没前途。
公元前205年,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将此事迁怒于招降司马卯的陈平。从此陈平的计策,不再被采纳。
种种事迹,让陈平彻底对项羽失望,终于选择离去。
项羽失去了陈平,结果陈平设计离间了他和范增。项羽失去了韩信,结果韩信成了他的掘墓人。
四 暴躁残忍,失去民心
巨鹿之战后,所降秦兵有二十余万。项羽没有对俘虏进行思想教育,收为己用,而是将其坑杀。
再者入关后,项羽火烧阿房宫,三月不灭。金银珠宝,尽收囊中。这与刘邦的“秋毫不犯" ,形成鲜明对比,国人大失所望。
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一生速胜速败,活的轰轰烈烈,死的惊天动地。无论多么完美的人生,总有一些瑕疵,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要曾经拼搏过,也不枉费一生了。
网友评论
刘邦或许是胜利的,赢得了当时所有人的称颂,项羽也许失败的,错失大好江山,但却引后世无数人追思缅怀。
刘邦,项羽,其实我打心底里瞧不起刘邦,一个市井无赖,、地痞流氓,战败落魄时尚能抛妻弃子,夺得天下后,也能不忘弃糟糠废太子,呵呵,这人是真的很可笑呢
项羽,项羽,哪怕只是念一次他的名字,都能有种热血的感觉,像是浓烈的酒浇在喉头,像杯血腥玛丽舔舐在舌尖,像是那年夏天拼尽全力留下的汗水,像是不撞破南墙便不回头的勇气,像是所有年少轻狂不知所畏的美好青春。
他,少时便力能扛鼎,闻名于十里八乡;刚出道就在宴席间杀了郡守,在座的宾客站着侍卫皆莫言敢动;(不敢说话不敢动)至于屠城、坑杀、烧阿房宫杀子婴这些为人们所争议的,一个词便能解释:家仇国恨
还有说项羽的性格缺点,留不住人才,我想这恰恰就是他的真实,谁能没有缺点呢,尤其是优秀的人。刘邦倒是性格好,所谓的仁义美德,不过是假仁假义,最后当了皇上,当初跟他一起帮助他打天下人还在么?狡兔死走狗烹,不过只是权谋利用,史书也不过是胜利者书写的罢了。
总而言之,哪怕再过一千年,项羽依然是一个发光的名字。
阳谋争胜与泼皮耍诈的一场较量。
后来刘季得天下了,连阴险无耻都被说成韬光养晦、识才善用。
为胜者圆场,是国人对帝王权术迷恋不已的卑贱谄媚心态。
项王,真英雄也。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失败者永远是失败者,人们会感叹项羽之勇,可却不会承认他是一位有谋略的军事家。
秦国上将军章邯,自领兵起,未尝败北,一生只输了一次,就是败给了巨鹿之战。
他率部下二十万大军归降项羽,是为保全二十万的生命。
项羽终不能释怀项梁之死,于是二十万大军死于坑杀。
从前有秦将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二十万,最后落了个自刎而死。项羽选择不听劝阻,坑杀二十万的生命,又岂不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