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总不敢轻易下笔,写张幼仪。不是太过沉重,而是,和徐志摩一样,漠尘十分的敬重张幼仪这个女子,怕写不好她这个人物。
面对不幸福的婚姻,朱安选择了一辈子的隐忍和退让,陆小曼选择了急于跳出前段婚姻而冲动且神速地进入到下一场婚姻里,张兆和,则一边恨着一边缝合着婚姻的裂痕。
唯独张幼仪,她既不能自主决定是继续忍让,也没有机会来弥补婚姻裂痕。她是被动的,被徐志摩抛弃,又因为怀有身孕即将临盆,生下孩子后还要独自面对养活自己和孩子的问题,不得不先想办法活下去。
或许,恰恰如此,张幼仪的人生,虽然也有朱安的痛,陆小曼的伤,张兆和的落寞,但终究,活出自己的精彩,令抛弃她的那人,也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1、被夸大的我,成了你眼中的土包子。
那一年,十二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来到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接受了先进教育。
她小小的心里,是想着好好念书,毕业以后,再考虑嫁人的事情。不曾想,机缘巧合,任职于浙江都督朱瑞秘书的张嘉璈即张幼仪的四哥,在巡视学校时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他一见倾心,立马给父亲写信,商量着把张幼仪许配给对方,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
张幼仪的家族,在当时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从家族利益来讲,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是非常乐意与张家联姻的。而张父也觉得作为江南富商的徐家,还是可以的。所以,徐家与张家父辈,就很爽快地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生在传统家族的张幼仪,虽然接受了先进教育,但还是秉着父母之命大于天这样的思想,因此,读书第三年就被召回家中的她,看着随信而寄来的照片,表现得异乎寻常的淡定:
“爸爸妈妈把我叫到客厅,交给我一只小小的银质相片盒,他们说看看他的相片,我打开盒子,瞧见一张年轻人的照片,爸爸想知道我对照片里那个人的看法。我转向爸爸,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没意见。”
此时,17岁的徐志摩,却失去了应有的绅士风度,在看到张幼仪的照片之后,直喊:
真是个乡下的土包子!
这到底是傲慢,还是自卑,亦或只是想表现自己是个进步小青年?他有没有想过,张幼仪的出身,是要比他高贵得多?他有没有意识到,不是张幼仪土包子,而是一心追求成为进步青年的他害怕被人看成土包子,所以先发制人?
即使现在看来,张幼仪也是个满分的白富美,是个如假包换的美女,她自己也说:
“我身材不错,还长着一双大眼睛,也是被人夸大的。”
2、我不只是土包子,更是与时俱进的好太太。
土包子就土包子吧,谁都抵抗不了父母之命。所以,还未毕业的张幼仪,在15岁那年,嫁到了徐家做起了少奶奶。
结婚当天,徐志摩比鲁迅还牛气哄哄,人家鲁迅也不过是睡在了自己的书房里,而徐志摩直接睡在了奶奶那里。
随后,始终冰冷冷地对待新媳妇张幼仪,大概,她和朱安一样吧,内心有着怎样的孤苦和寂寞,都无人知晓。作为旧式女子,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地做人家的媳妇,该孝顺公婆孝顺公婆,该打理家务打理家务,该尽的义务半分不少的都尽到了,该分担的责任也都一一跟着分担了。
但与朱安不同的是,张幼仪好歹上过学,也有博学多识、可以帮助她的兄长。所以,张幼仪一边承受着徐志摩的无情带来的痛苦,一边想办法增长见识来让自己成为新新人类的女子,也好与徐志摩有共同语言进行交流。
用现代话来讲,张幼仪是个与时俱进的好太太,虽然她恪守着传统意义上的道德风尚,却也不拒绝穿着洋装、学习中国及西方文化来满足徐志摩的虚荣心。
然而,人与人之间,爱是没理由的,讨厌也是没理由的。
徐志摩就是讨厌这个土包子,无论她怎么努力向他靠近,他都觉得她就是不折不扣的土包子。他学来的新思想,成了不断地寻找出她的瑕疵,再进行残忍无情打击她的武器。他似乎忘了,人性当中,都是有对抗精神的。一次次备受打击和凌辱的张幼仪,终于也知道了回击他:
那是两人从法国去往英国的飞机上,没坐过飞机的张幼仪又是紧张又是吐的,徐志摩不仅不体贴关心张幼仪,还说她是乡下土包子。
谁曾想,徐志摩也突然吐了起来,张幼仪冷冷地回道:“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很有意思是不是?通晓古今中外、追求进步的大才子,竟然不懂“修身齐家平天下”是三位一体的。
他口口声声要追求自由,要做个进步青年,却忽略了为人夫为人父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的流氓。要我说,徐志摩是彻头彻尾的文化界里的大流氓。
张幼仪与长子阿欢即徐积锴3、人在做,天在看,有文化不代表有道德。
之前,漠尘一直觉得鲁迅对朱安,是真残忍、真无情、真没有人性。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鲁迅至少不会动不动就讥讽,或以自己的新思想观念来打压朱安,他只是冷落朱安,不与她说话,并尽己所能赡养了朱安一辈子。
徐志摩呢?不爱也不碰张幼仪,却为了自己的自由,应允了父母的条件,不仅睡了张幼仪还给人家肚子搞大,孩子出生没多久,徐志摩就心安理得的去求学了,他不只是对张幼仪无情无义,对自己的儿子,也只是看了那么几眼而已,完全没有初为人父的喜悦和满满的父爱。
然后,又为了所谓的爱情,玩起“失踪”,将再次有了身孕的张幼仪弃于国外出租屋。很可笑不是?你既然不爱人家,又把人家丢在了国内家里,干嘛还假模假样地接来国外?干嘛还继续睡人家又搞大人家的肚子?
张幼仪找不到他,也无处去找他,只能一边忍受着独在异国他乡的凄苦,一边等待他的消息。好在,十几天之后,她收到了徐志摩朋友带来的问候:
“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这和鲁迅待朱安如出一辙,鲁迅说过朱安只是他母亲的太太,徐志摩是想让张幼仪也只做徐家的媳妇。
此时的张幼仪,还没有挣脱掉传统观念对她的束缚,她选择了隐忍,想着只要不答应离婚,她仍然是徐志摩的正室夫人,至于他,在外面有多少女人,或者想娶谁进门,都随他,反正这正室夫人的地位,谁都别想越过她去占有。
因此,她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还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将次子彼得生下来。然而,陷入情网中的徐志摩,根本就不在乎张幼仪和次子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他就是,完全不给张幼仪任何时间和商量的余地,逼着她必须、立刻、马上签字,同意离婚:
“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这个时候,张幼仪才知道外面的那个女人,有个很美的名字,她的名字叫林徽因。也清楚地了解到,她跟徐志摩,是不可能继续在一起了。
他竟然,不给她任何思考的余地,也不给她一点点回旋余地。他知道,一旦给了她时间,以两家人的态度,以及她的贤惠、她为他生下两个儿子这样的事实,他是没办法甩掉这个土包子,去追求他渴望的爱情了。
无奈之下,张幼仪只好同意离婚,并平静的说道:
“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有句话讲,人在做,天在看。摆脱了张幼仪的徐志摩,怎么也没想到,他失算了。或许说,这是老天对他毫无人性和道德底线的一种惩戒。
林徽因可是比张幼仪、朱安更有头脑和智慧,当她看到徐志摩对待张幼仪的残忍无情,当她得知张幼仪已经怀孕而徐志摩居然逼迫对方打胎时,她就清楚了徐志摩是个怎样的人,恰如陆小曼给王映霞的信里所说:
“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是虚无缥缈的爱,最好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一旦与心爱的女友结了婚,幻想泯灭了,热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白开水,淡而无味。”
也就是说,林徽因非常理性而客观地看出来了,徐志摩是个谈恋爱的好情人,却不是值得托付终身的好丈夫。所以,林徽因选择了不告而别,随林父回国去了。之后,又听从家里的安排,跟梁思成订婚,并双双出国留学。
徐积锴、徐申如、张幼仪
4、生活还要继续,不再是徐太太,却活成张幼仪。
幸好还有疼爱妹妹的兄长,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面对着嗷嗷待哺的次子,没有时间沉浸在忧伤和痛苦之中。
因此,她带着孩子,从沙士顿去了巴黎,在二哥张君劢的帮助下,随其去了德国,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自此,开启了属于张幼仪的新生活。
原以为,失去了丈夫,就这样与小儿子相依为命,也是很幸福的。
不曾想,祸不单行,1925年,只有三岁的次子彼得却死于腹膜炎,张幼仪再次面临着两难选择:
一是回娘家好好生活;
二是回徐家,做徐家媳妇。
从娘家的经济状况和兄弟姐妹的感情来讲,兄弟几个养着张幼仪,甚至过着千金大小姐的尊贵日子,完全OK,绝对没问题,也不会落得如同陆小曼或朱安那样的穷苦地步。
从徐家二老对张幼仪的喜欢程度,加上还有大儿子待在徐家。张幼仪回到徐家,也还是会过得很好,既不会有人冷待她,也没人歧视她。
然而,已经一脚走出来的张幼仪,她非常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是可以自力更生的,也下定决心,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去徐家,像个姑娘一样住在硖石。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所以,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张幼仪继续留在了国外。后来,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徐父也送张幼仪一栋别墅,算是替儿子赎罪吧!
虽然婆家娘家都可以轻轻松松的养活她和儿子,但是,她已经决定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所以,回国后一直定居上海的张幼仪,先后任教于东吴大学、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出任九弟和徐志摩合伙开办的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应邀管理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的国家社会党财务。
抗战爆发后,凭借敏锐的商业智慧,张幼仪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不得不说,张幼仪利用手中拥有的人脉及自身的努力,不仅活成了她自己,也活成了令人艳羡的女强人,曾经惨淡的土包子人生,被打造得精彩绝伦、举世瞩目。这样的女人,怎能没有爱情?
所以,命运安排了张幼仪去香港定居,在这里,她认识了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的邻居苏纪之,并在征得儿子徐积锴的意见之后,于1953年,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也就是说,张幼仪的后半生,无论事业还是婚姻,都开了挂,属于跌落低谷之后的步步高升,一直很美好和圆满。老天终究不会辜负愿意奋斗的女子,也不会薄了喜欢独立女子的命运。
张幼仪与长子徐积锴5、我瞒过所有人,继续以自己的方式爱着你
不得不说,张幼仪的第二段婚姻之所以很圆满,也有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的一份功劳。
当徐积锴收到母亲的信件,他很快回信给母亲,“儿请父事”这四个字,给了张幼仪一颗定心丸,什么意思?就是儿子替你做主了,你可以再婚。
再细细读回信的部分内容,就知道张幼仪对于儿子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换言之,徐积锴的善解人意,来自于母亲的以身作则: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很庆幸是不是,在母亲的教导下,徐积锴,他没有活成父亲徐志摩的自私自利这个样子?
都说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成长及未来,有着深刻的影响。按照现代身心灵领域里的观点来讲,徐积锴多多少少会受到父亲徐志摩的影响才对。
可是,恰恰相反,徐积锴对待母亲张幼仪再婚一事的通达及理解,不仅仅体现出作为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他的身心是健康的,而且,还完全把父亲徐志摩的自私自利这一阴影特质,给比下去了。
为什么,徐积锴活成了父亲的反面,而没有受到父亲阴暗面的负面影响?至少有两个因素:
1、爷爷徐申如没有因为张幼仪成为徐志摩前妻,而冷落或歧视她,并且,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和关心。
也就是说,虽然徐志摩不要张幼仪了,但张幼仪凭借自己的人品和独立自主这一品质,赢得了徐家除了徐志摩之外,所有人的认可及赏识。所以,离婚之后的张幼仪,一直以徐家义女身份,与徐家和睦相处,将这份毫无血缘关系的亲情,演绎成温暖大片。
2、母亲张幼仪的大义及对待徐志摩的态度,使得徐积锴明白,父亲永远都是父亲,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了,但他却永远是父母的孩子。
这一点最为重要,也是决定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及婚姻观。即,离异后的双方,不要攻击、歧视另一方,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更不可以经常对孩子抱怨、指责和攻击另一方。
对于离异后的男女,对方可能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或敌对方,但是,从血缘上来讲,于孩子而言,不管对方是什么样子,都是无法分割的父亲或母亲。
孩子的体内,一半是父亲的血液,一半是母亲的血液,作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一旦攻击另一方,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孩子,他的一部分,是不被认可的,是被冷淡或歧视的。
善良而大义的张幼仪,不仅不攻击、歧视、指责和抱怨徐志摩,还很感激他:
“我一直把我的这一生看成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我的离婚要感谢志摩,不是他我也不能成长,也不能找到自我。”
除了感激,对待徐志摩,张幼仪更是做出了世人难以做到的一些事情:
一如既往的孝顺前任公婆;
同意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
以徐父名义资助徐陆生活;
理性地处理了徐志摩后事;
曾经资助过落魄的陆小曼。
有人以徐志摩发生坠机时,张幼仪说过的一句话,来判断她对林徽因是有恨的。
但漠尘以为,张幼仪之所以会说出那句“到头来还是为了林徽因”,就相当于我们去了一家餐厅,又吃到了一盘不太可口的菜肴,随口来了一句:“这道菜还是不好吃”之类的话,你不能因此说,你恨这道菜。
当然,你可能觉得这种比喻不太恰当,那我想表达的,就是以张幼仪的大义之举,她未必恨林徽因,只不过事儿赶事儿,很凑巧徐志摩之所以坠机是为了听林的演讲,于是,张幼仪被触动了一下,想起了徐志摩那么着急的离婚,就是为了林徽因,所以,顺口就说出了这句话。
张幼仪不恨林徽因,但不等于喜欢和愿意接近林徽因,所以,她们没有任何交往,或者冷淡,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对陆小曼,想来是把陆小曼当做了徐家的家人,张幼仪既然能善待徐家其他家人,自然也不会为难或怨恨陆小曼。
而她之所以同意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事,是因为她已经活成了张幼仪,活成了她自己,一个活出了自我的人,是不会斤斤计较于过去的伤痛的。
或者,用张幼仪自己的话来讲,她大概爱他的。即她的传记《小脚与西服》里的一段文字:
“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来没跟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漠尘以为,如果一定要把张幼仪为徐志摩做过的事情定义为爱,那么这份爱里,也是包括成全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件事情的。
因为,真正的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是舍弃小我的成全。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付出和成全,使得张幼仪有了福报,在再婚生活里,是幸福的、快乐的、完美的、圆满的。
不说爱,却做了爱里所有的事情。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吧:我瞒过所有人,继续爱着你。
插播两段小花絮:
1、张幼仪,本名张嘉玢,“嘉”,取自“嘉国邦明”,是父亲张润之,在妻子进门后不久,吟诵尧帝书信而来。
所以,张幼仪及兄弟名字中都带有“嘉”字,比如二哥张嘉森(张君劢),四哥张嘉璈。至于八弟张禹九,为何跟他们不一样,不得而知。
2、那个年代,裹小脚的女人好嫁。所以,生而为女的张幼仪,在三岁那年,母亲和阿嬷给其裹小脚,她却因为疼痛,整整哭闹了三天,二哥张嘉森(张君劢)不忍妹妹受折磨,向母亲承诺,如果她一辈子嫁不出去,他会养一辈子。也算是开明的母亲,在二儿子的一再承诺下,终于同意不给张幼仪裹小脚了。
由此可见,张幼仪是个自小就懂得以自己方式抗争的女孩子,大概,这也是她在被徐志摩抛弃后,能活出自己精彩人生的重要性格之一。
嗨,这是我写的第八篇民国人物的故事,作于2017年12月6日,本文耗费了我两天总共四个多小时,阅读大概10分钟,您只需要1秒钟在下面点赞或赞赏,或帮忙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文/费漠尘,针对文中的阐述及解析,属个人观点与感悟,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图片来源网络,感恩原作者!
更多原创文集,欢迎阅读和收藏:
尘锁红楼(此文集收录漠尘关于红楼梦系列解读文章)
尘锁西游(此文集收录漠尘关于西游记系列解读文章)
读金瓶梅(此文集收录漠尘关于金瓶梅系列解读文章)
尘梦无痕(此文集收录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解读文章)
尘梦留痕(此文集收录漠尘古诗词及民国人物解读文章)
尘眼世间(此文集收录两性情感、爱情故事及各类杂文)
写作读书(此文集收录写作技巧分享及推荐书籍读书感悟)
莲心无尘(此文集收录漠尘的画作、诗歌及美食等系列文章)
网友评论
只一句:“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其中含了情冷暖世道人心孤立无援,不禁令人对她刮目相看。
作者加油,你最棒
徐志摩在当时作为新文化的旗手之一,天然的会去鄙视这种传统道德观念下的女子,所以没必要认为他的人品低劣、自卑,这种评价过于主观,而忽略了当时的现实环境。
同时也正是因为徐志摩当时对她的鄙视,才有了后期张幼仪的奋发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