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于“自由”这样西方气息强烈的词语,另有自己的体悟。梁漱溟说“中国人恰恰介于自由不自由之间——他未尝自由,亦未尝不自由。”中国古人理解的自由,更多在于心灵和哲学层面,由认识人生而认识宇宙,再返回到人生,以此认识论与伦理观处世,则无不自由。王守仁说:“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当我们在欣赏陶潜下面这样的诗作时,不可能不感觉到一种对自由的赞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意境虽美,毕竟属于精英阶层的审美和情趣。几人能如孔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圣人如孔子,还有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过程,凡人如你我,偶尔想想国家、法律、自由这样的宏大论题,更多的还是跟自己的情欲左右互搏,所谓自由,从心开始。
不过阳明心学这样的精致表达,离平头老百姓还是远些,倒是人文主义者阿拉马诺说得直接:一个明智的人能够使自己的情欲服从于理性的约束从而能够实现自由的可能性,而不明智的人由于只能听从于情欲的摆布从而只能把自由转变成无穷无尽的不满与不幸。但丁也认为,如果一个人是按照他的理性生活的,那他就是自由的,相反,如果他被自己的欲望或者别人的意志所支配,那么他就处于一种奴役的状态。
但如《圣经》所说,“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醉酒,荒宴等类……”又说:“你们的眼睛看见妇人就动了淫念的,就已经与她犯了奸淫了。”这样的话,谁能说自己能摆脱情欲的纠缠甚至控制呢?
人的骄傲和自负,人的事业心,人的爱好和癖好,人的恐惧、焦虑和担忧,缺乏安全感,等等,不让人心得片刻自由。这正是卢梭所说的: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奴役之中。也正是萨特所集中揭示的人类自由的困境。所以康德老先生"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一句,可以简称梦话。
假使有一天,有某个人,用了种种办法,终于让理性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你以为他就获得自由了么?
是的,也不是。
因为,它成了人工智能。
也许真正的人类,就是这类似自由与不自由这样的困境中不断挣扎,向西西弗一样徒劳无益地与自己的欲念左右互搏,向堂吉诃德一样像不可战争的对手发起一次又一次充满希望和绝望的冲锋,在这样过程里,彰显一种悲剧式的英雄主义,也为生命的走向赋予意义。
至于个人的出路,是像中国古人一样摆脱对于“自由”这样概念的纠结,追求一种天地人和的境界,还是如同基督教一样,相信唯有仰仗上帝的力量才能摆脱欲望的掌控获得真正的自由,见仁见智。但在社会层面上,政治上的法治与民主,以及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并称为捍卫个人自由与权利的两大基石,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