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1.“心智模型”:你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
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说起。
飞行员马特·布朗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有一次需要连夜开着双引擎塞斯纳飞机(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最耐用的通用飞机)去肯塔基州送货。当独自一人飞行在11000英尺的夜空时,右引擎的油压突然下降了。马特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他的脑海中快速闪现了很多信息:引擎如果失灵,在关闭它之前飞机还能飞多久?飞机失去右侧的升力会不会掉下去?最后,考虑到塞斯纳飞机的损伤容限,他立刻做出了行动:关掉坏了的右引擎,把螺旋桨桨叶调至与气流平行的位置以减轻阻力,同时增加左侧的动力。在勉强飞了十英里之后,马特安全地迫降了。你不知道你学过的知识会在什么时候被派上用场,尤其这种要命的时刻,根本没有去查谷歌的时间。所以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让它最后能够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操作,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而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你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者掌握了某项技能。提起学习,我想我们一定会有几点共识,而这也决定本书的内容是否对你有用1)想要学以致用,就必须能够持续记忆。只有这样,在你需要某个知识的时候它才会自动出现。
2)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记忆,终生不怠,因为擅长学习的人会终生受益。
3)学习是一种可获得的技能。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往往不会建立在直觉之上。
2.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反复阅读
目前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书本,并且进行集中练习。这一点在学校“填鸭式”的教学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孩子们认真地记笔记,用荧光笔画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线,然后站在墙角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或者在深夜里一遍又一遍地抄写。如果有人站在旁边看的话,他一定会说:“这孩子可真努力啊!”
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在这个毫无挑战的过程里,你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最终,很多孩子会在考试时“原形毕露”。
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但孩子为什么会继续使用这种学习法呢?那是因为大脑里的元认知占了上风。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自己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判断。在重复中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所学,这就是元认知欠佳的最好例子。
元认知是如此地容易出现偏差,以至于最勤勉的学生也会陷入到两个误区中去: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让自己产生错觉的学习方法。
3.知识链与记忆结
下课后,你有没有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遍今天所学的概念与定义,以此来回顾知识?看完一本书后,有没有试过把书合上,自己来复述一遍书的内容?在接触新知识时,你有没有试着把他们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找找书本外的例子?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对不起,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那些不花力气、没有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字就消失了。
二、学习的三个步骤
1)编码。将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行编码,有这个信息
2)巩固。把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就叫作巩固。简单说来,就是重复练习,因为新学到的知识并不稳固。上文中提到的“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行为,其实都止步于巩固,而没有继续到第三个步骤——检索。
3)检索。学习、记忆、以及遗忘会以有趣的方式共同作用,若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我们在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同时,不断地自我检测,会“逼迫”我们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这样在日后我们回忆起这些知识时才会游刃有余。
三、学习新知识的新知
1.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的记忆。
2.间隔练习会有奇效。
3.穿插不同内容的练习有助于长期的记忆。
四、好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1.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2.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忘记;
3.学习者的建议:1)巩固记忆;2)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3)学会举一反三;4)学会构建概念;5)注重学习迁移
4.“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