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夕。据说一整天都无法见到喜鹊,因为它们要去银河两侧搭建鹊桥,以供牛郎织女相会。可我发现小区内的喜鹊还像往常一样从窝内出出进进,忙碌着养育儿女,似乎忘记了每年一天的奉献或公益。
鹊桥是在零点准时搭成吗?等了364天,牛郎织女一定迫不及待了。我5点醒来,天还未亮,估计这对夫妻已经见面。
我想,一年才能见一次,他们在有限的24个小时内,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性别不同,我不知道织女。可牛郎与妻子久别重逢的场景,我是熟悉的。这并非个人的经验或经历,而是来自心理学经典。马斯洛认为,如果牛郎是个身心健康的男人,会按照以下顺序依次满足自己的需要——
首先是生理需要。这当然不只是吃喝。见面时,牛郎会把织女带来的好吃好喝的给两个孩子,然后直奔主题。由于长期的压抑,满足这种生理需要不会花费多长时间,把前奏和尾声全算进去,估计半个小时足够了。
生理满足后,牛郎立马产生了安全需要。比如环顾四周,开始审视这次聚会是否有王母娘娘的眼线盯梢,甚至担心刚才的匆忙有没有怀孕的可能——毕竟一个男人带孩子不易啊!
确定一切OK,爱和归属的需要就唤醒了,包括给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这时,牛郎对织女的温存——是爱而不是性——才正式上演,364天内积攒的思念会向语言转变并涌向唇边,遗憾的是,结果却常因过于激动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接下来才是尊重的需要。他会问织女在天庭的生活如何、是否受到过男神仙的性骚扰之类。当然,更多的是谈自己的生活,谈孩子的成长给他带来的信心,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交谈中,这对夫妻会把孩子搂在怀里,体会什么叫团聚。
毫无疑问,满足这种需要的时间最长,不会少于20个小时。
七夕这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在分手前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牛郎会表决心、谈理想,以便以优异的成绩来年七夕再与织女相会。彼时满足的需要叫自我实现。
以上,就是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需要满足贯穿终生,只是鹊桥相会时被牛郎压缩成了24个小时。
假若,你我成了牛郎,和老婆也会在一天内如此跌宕起伏有滋有味,而且,永远充满希望。只是,我们都不是牛郎,自法律认定可以拥有织女无数个24小时那刻起,需要的层次就不再分明,尤其是受柴米油盐的影响,爱与归属的需要不再强烈。
《假若给我三天光明》曾启迪了无数人。假若你的婚姻只有或只剩下24个小时,会怎样?
相信你我在满足需要方面,都不会比牛郎差。
前四种属基本需要,如果缺失,人就会患病。尊重的需要最高级,一旦获得满足就会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幸福——不是快感或快乐。因此,牛郎和织女不惜把有限时间内的大部分投入,成就了七夕节的浪漫并成为千古绝唱。
其实,牛郎和织女珍惜的,我们天天拥有。可我们在挥霍中视而不见,除了今天。
当喜鹊散去,牛郎和织女把泪眼从波涛汹涌的银河移向平静安详的人间时,多少有些“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恨。此时,他们又是多么羡慕长相厮守,也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情人相聚就是七夕!不离的夫妻就是牛郎和织女!”这是树上的喜鹊在叽喳,我听懂了。
网友评论